社会学
类型
8.1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46千字
字数
2021-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从远古到4000年前,从生存到文明,基因为我们展示另一种历史真实。
内容简介
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就崇敬自己的祖先,并通过对共同祖先的认同和纪念,来凝聚族群,守护文化。
我们的祖先是谁?他们从哪里来?在他们身上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我们希望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
从百万年前开始,中华大地上就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古人类,遗憾的是,在甲骨文出现之前,远古祖先的事迹只能靠虚无缥缈的神话传说来口耳相传,真伪难辨。
幸好,现代科技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们的遗憾。以分子遗传学为代表的新技术可以告诉我们,在没有文字记录的漫长岁月中,我们的祖先有着怎样的面貌,他们是如何生活和迁徙的,陪伴在他们身边的动植物都是什么,他们又是如何形成自己的文化认同的。
这是一部刻在基因上的祖先秘史,翻阅这本无字史记,我们会知晓自己的基因之根和文化之根,于无字处闻惊雷。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言 基因知道答案
-
第一章 神州苦旅
-
当魏敦瑞遇到北京人时
-
“线粒体夏娃”和“Y染色体亚当”
-
门齿、石器与“邻人遗斧”
-
东亚版“塔岛技术悲剧”
-
小贴士 北京人到底吃不吃人
-
第二章 万里征程
-
走出非洲,一拨又一拨
-
沿着海岸向东飞奔
-
3万年前的猎人祖先
-
南下北上,走遍中国
-
小贴士 洞穴人留给我们的基因礼物
-
第三章 北粟南稻
-
粟和黍:北方祖先的社稷江山
-
水稻:亚洲的第一缕米饭香
-
猪和狗:古人最好(吃)的朋友
-
农耕乐土,爰得我所
-
小贴士 人类是如何开启农业的
-
第四章 草原之路
-
石峁疑云
-
马:我从草原来
-
青铜:远古王者的荣耀
-
草原之路,西风在东方唱着交融之歌
-
小麦:后来而居上
-
绵羊和黄牛:我们是来做牺牲的
-
文明硬币的两面
-
最早的中国,祖先的家国
-
小贴士 虫牙里藏着陶寺人民食谱
-
第五章 西域争雄
-
“小河公主”的复杂血统
-
草原蝴蝶舞动毁灭的双翅
-
宅兹中国,以御四邻
-
族群扩张:从生物基因到文化基因
-
小贴士 食奶影响了人类历史
-
第六章 逆转山河
-
藏在织锦里的精绝与南羌
-
匈奴和它的草原敌手
-
东风吹散楼兰梦
-
羌藏携手走高原
-
第七章 客从何来
-
克里奥尔化的华夏
-
客家客家,男客女主
-
藏彝走廊:翻越山海遇到谁
-
千面百越
-
南国诗篇,铁血铸就
-
小贴士 中国家犬的迁徙往事
-
第八章 跨越沧海
-
从婆娑宝岛到大洋孤屿
-
我们从南洋来,到南洋去
-
日本人祖先的大陆故乡
-
古美洲人的亚洲血缘
-
小贴士 复活节岛番薯疑云
-
后记 走出孤岛,四海一家
展开全部
基因趋于天下大同,文化迈向美美与共
一部刻在基因上的祖先秘史,以基因诠释基因之根及文化之根。人类主要的农作物、家禽家畜的驯化,航海技术、制陶技术、冶金技术、建筑技术的发明,都发生在文字发明前。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科学领域上演了一场神奇的跨界大戏,分子生物学闯入了原本属于古人类学、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领域,以古今人类和动植物基因为样本,通过基因分析与比较,揭示了过去常规研究方法无法涉足的历史真相,尤其是提供了史前时代古人类迁徙历史的细节。我们今天所有现代人都是距今 14 万年前生活在非洲的一位女性祖先的后代。根据分子生物学的发现推及:周口店北京人并不是现代中国人的祖先。地质学底层层序律: 年代久远的地层会被埋在下面,年代较近的地层会分布在上面。非洲境外年代最早的直立人遗址位于格鲁吉亚,被命名为 “格鲁吉亚人”,属于早期直立人,和能人身高相仿,均为 150 厘米左右,脑容量却比多数能人更大,是最早会使用火的古人类,距今约 180 万年前。直立人是第一批走出非洲、走入东亚的古人类。“智人”,就是 “有智力的人”。智人远比他们的祖先聪明,他们制作工具的技能更高超,语言的交流更丰富,也能沟通复杂的意念与表现复杂的行为形态。他们已经有能力更多地猎取动物。现代人就属于智人之列,你、我都是智人。铲形门齿是东亚人群标志性特征的。丹尼索瓦人是中国人的祖先之一,至少是部分中国人的祖先之一。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几十支距今 9000—7800 年前截取丹顶鹤的翅骨制成的骨笛破土而出。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最古老的乐器。贾湖骨笛一般长 20 多厘米,直径约 1.1 厘米,圆形钻孔都分布在同一侧,一般为 7 孔。主音孔旁钻有调音孔,做微调。赞叹古人声律技巧的精湛。“仓廪实而知礼节”,粟和黍都是原产于中国北方的农作物。 狗尾草是粟这种农作物的野生祖先,粟就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米;野糜子则是黍这种农作物的野生祖先,黍就是今天所说的黄米。中国南方是水稻的起源地。距今约 5000 年前进入了稻作农业阶段,良渚文化的繁荣,表明中华大地经过漫长的水稻筛选和栽培过程,水稻成为当时良渚社会的主导粮食品种,并辅之以其他动植物食物。水稻起源于中国南方,向南传入东南亚和南亚,向东进入日本列岛和朝鲜半岛。距今 7000 年前,水稻种植就已经越过黄河流域,在黄河下游地区扎下根来。到距今 5600 年前,水稻甚至打入了北方农作物黍和粟占据的陕西关中地区,那里的古人形成了黍、粟、稻兼作的种植模式。八九千年前贾湖古人的粮食获取方式与南方的河姆渡古人比较像。贾湖遗址出土了许多菱角、莲藕、栎果、大豆等。贾湖古人 “靠水吃水”,捕食大量的水生动植物资源。用多余的粮食饲养家畜,比如猪,另一种起源于古老中国的食物。并能吹着骨笛水边观赏丹顶鹤河湖边起舞弄清影。5000 年以前古老中国 “南鱼北猪” 肉食格局的形成。狗是从自然界中的狼驯化而来的。黍、粟、菽、稻、猪、狗… 农耕乐土。天花,就是从阿拉伯骆驼身上传染给人类的,还有各种流感、麻疹等,也都来自其他动物。今天流行的结核杆菌的共同祖先出现在大约 1 万年前,正好是农业诞生的时间。甚至在地点上,结核杆菌从西亚的新月沃地诞生,随着早期农民的迁徙和交流,也传播到世界各地。因此,人类农业社会的发展,不但让自己吃饱了肚子,还促进了结核杆菌的快速传播。中国史前最大的古城,石峁古城,4000 年前屹立于今陕西北部神木境内。无文字记载。面积超过了 400 万平方米,一座三重城址结构的古城,方形的城墙内外三层,将城市分成了外城、内城和皇城台三部分;它建筑技术精湛的古城,城墙内实夯土,外砌石块,石砌墙体非常平整,连墩台拐角处都呈直角,堪称建筑杰作。它防御固若金汤的古城,城门结构复杂,包含内外两重拱卫城门的瓮城;城墙分布着凸出墙体的马面和角台,无死角地守护着城墙。同时代的良渚古城也只能排在这座古城的后面。游牧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纯粹的游牧方式,游牧人群整体赶着牧群在草原上逐水草而走,他们在一年中会在若干个牧场停留,最后又回到起点。另一种游牧方式是季节性游牧,人群中的一部分人仍然留在农耕村庄里,而另一部分人赶着牲畜活动,一般来说,他们只是在某个季节比如夏季赶着牲畜前往高山牧场,游牧只是他们谋生的手段之一,他们还会从事农耕、采集和其他副业。商周时期,中华大地已经全面进入了家马和马车的时代。额济纳河又称黑河,古代称黑水、弱水。与中国很多大河如长江、黄河、黑龙江自西向东 “纬向” 流淌不同,额济纳河是一条 “经向河流”,顺着南北方向也就是经线方向流淌,沟通了青藏高原北缘、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草原地区。额济纳河流域动植物资源丰富,自古以来就是西北地区一条南北方向的重要通道,直到环境恶化,居延海彻底消失。文献记载分析,在距今 3000 多年前,小麦传入中国,到秦汉时期,中国古代粮食格局从 “南稻北粟” 转变为 “南稻北麦”,且一直延续到今日。在距今 5000—4000 年前的中原地区,中国古代所谓的 “五谷”— 粟、黍、菽、麦、稻,全都齐备了;所谓的 “六畜”— 狗、猪、牛、羊已经出现,马正在北方草原扬蹄驰骋,鸡可能正在南方地区啼鸣破晓,这两者稍后会进入中原地区。追溯 “中国” 一词,一定会提到周朝的青铜器 — 何尊,以及何尊上的那句铭文 —“宅兹中国”。齐桓公讨伐孤竹后回师,却迷路了,于是依靠老马的记忆力找到了道路,这就是 “老马识途” 的典故由来。江西崇义客家梯田背靠赣南第一高峰齐云山,高低海拔落差达到千米,层层田块沿着山坡向上展开,最多的一处梯层达到了 62 层,印证了那句俗话:“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田就有多高。”‘汉’来自汉中这个地方,此后汉朝、汉人、汉族等名称都与之有关。番薯的故乡在美洲。中华大地最早的直立人来自非洲,他们经由西亚、中亚一路而来,他们也可能是从北方地区进入中国的,周口店北京人就是中国直立人的典型代表,甚至可能是最早的那批中国古人类之一。他们不是我们的直系祖先,但他们的到来本身就表示,即使在古人类石器技术如此落后的时代,他们也能够跨越亚洲大陆山重水的地理阻隔。中华大地从有古人类的那一刻起,就与全世界建立了联系,只是联系有时如滔滔洪流,有时又细若游丝。开始祖先以狩猎、采集、捕鱼为生,他们走南闯北。后来他们的谋生手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农耕时代来临了。祖先耕种小米、黄米、大豆、水稻、小麦,赶着猪、狗、鸡、鸭,骑着马,坐着马车,把东西南北广阔的大地变成农耕魔法的舞台。几万年来,人类通过生物基因的突变和扩张、文化基因的创造和交融,最终摆脱了个人的孤岛、族群的孤岛,避免了塔岛技术悲剧。我们需要拥抱那些让各个族群能够平等地走到一起的文化基因,抵制那些分裂各个族群,在各个族群间制造歧视链的文化基因。面对在 2020 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时期,疫情迫使各个国家彼此关闭了国境通道,各个社区限制了人员进出。一种病毒能够感染几乎所有国家的所有族群,这生动地验证了,全人类在生物基因上差异非常小,天南地北的族群早已有了充分的基因融合,只是这验证的方式过于苦难。
历史可以是无字的,但真相只有一个。
《草与禾》作者的又一本力作。运用基因、元素这些高科技手段研究古人类、考古、历史最大的好处,可能就在于它们的真实性。史书是古人写就的,那些内容可能会因有人随意取舍、记忆有误或者心存故意而偏离历史真实,但基因、元素的研究是科学,以客观而非主观的科学事实和科学数据得出结论。
作者波音给我们写了这本《无字史记》,告诉我们,人类与其他生物身上携带的基因,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可以解答这些单纯依靠历史文献与考古文物无法回答的世纪之问。而近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有了阅读这本《无字史记》的解码器。
- 查看全部23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