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一个人犯罪,全世界都是同谋!谁有权利宽恕凶手?人道主义能否强人性所难?死刑存废,以谁之名?死刑公诉检察官:每个死刑犯背后都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从事死刑公诉十余年,和数十名死刑犯有过近距离接触。作者以亲自公诉的十个死刑犯的详细描述为依托,夹叙夹议,反映了作者对我国死刑问题的研精覃思。

本书以十个死刑犯的最后遗言为视点,透过死刑犯的内心世界看死刑,以独特的视角试图破解我国死刑的密码,引导我国民众死刑观念的潜移默化,从而加快推进我国废除死刑的历史进程。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编者的话
  • 再版序
  • 写在前面
  • 64岁的死刑犯——死刑剥夺人最后的尊严
  • 全身被烧成焦炭状
  • 媳妇对婆婆的虐待
  • “我只有采取这种办法”
  • 期待可能性
  • 一个慈眉善目的老人
  • “妈妈天天要我骂奶奶”
  • 过于谨慎的起诉
  • “严惩凶手”
  • 婆媳对庭
  • 法庭辩论不是一场拳击赛
  • 被告人的血泪控诉
  • 一份重要的证据
  • 迟到的会议纪要
  • 双重残疾人的人生困境
  • 慎重的二审
  • 最后三点请求
  • 让死刑犯带着感激上路
  • 死刑执行何日走向文明
  • 泪眼模糊的庭长
  • 对法学教育的反思
  • 对照让·博尔泰案
  • 21岁的死刑犯——死刑断送一切挽救的可能
  • 大学招待所里的男尸
  • “因为我太爱他了”
  • 8包“毒鼠强”
  • 一个无望的电话
  • 双方同学的反映
  • 不负责任的媒体
  • 突改口供
  • 要她偿命
  • 三封家信
  • 当庭提出上诉
  • 留下一封遗书
  • 辅导员在哪里
  • 她还是个孩子
  • 抢劫2100元的死刑犯——死刑滥用无助于维护社会治安
  • 独特的抢劫犯
  • 戒毒却不能重生
  • 最牵挂的人
  • “我想我妈妈”
  • 一个重刑主义者
  • 司者仁心
  • 死刑的最低限度标准
  • 带着一张照片上刑场
  • 刑场上的叩拜
  • 死刑最泛滥的罪名
  • “严打”之痛
  • 滥杀无辜——死刑制造更大的罪恶
  • “11·11”
  • “打劫!趴下!”
  • 六个“70后”
  • “两劳”人员
  • “反正活得也没意思”
  • “已经开了杀戒”
  • “我想看看天底下有没有报应”
  • 感觉第二天就会被抓
  • 正义必胜
  • 堪称伟大的审判
  • 电视直播庭审
  • “我自愿捐献器官”
  • “给我孤儿寡母一条活路”
  • “你们有时间来送送我”
  • 人性泯灭?
  • 专家访谈
  • 民愤杀人
  • 撕裂更多幸福——死刑掩盖了国家责任的缺席
  • “我要掐死你”
  • 15元现金和一件灯芯绒上衣
  • “生活逼迫走上这条路”
  • “是不是我害了爸爸?”
  • 又是一件灯芯绒上衣
  • 谁为死刑犯辩护
  • “当时一念之差”
  • “为了养活家人”
  • “把毛线、大衣拿回去”
  • 帕特里克·亨利绑架杀人案
  • 丧父之痛
  • 社会在哪里
  • 被害人“塑造”的犯罪——死刑成为司法妥协的恶果
  • 饱受欺凌的外地鱼贩
  • 举刀前思忖再三
  • 以运煤气为生
  • 不再一笔带过
  • “亲耳听到他的判决”
  • “我选择了错误的做法”
  • 当庭建议死缓
  • “这是我的权力”
  • 庭长的电话
  • 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
  • “不想惊动家里”
  • “刑事伙伴”
  • 死刑的社会效果
  • 两命抵一命——死刑让悲剧更加悲剧
  • 大学教师被杀
  • “脑浆都敲出来了”
  • 洗劫一空
  • 电视采访
  • 准备在十月份结婚
  • 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 寄往天堂的一封信
  • 两位母亲的泪水
  • 丧尽天良?
  • 两被告人同获死刑
  • 两块护身符
  • “一命抵一命”的审判困局
  • “相对错杀” ——死刑种下仇恨司法的种子
  • 九年前突发的血案
  • 九年后收集的证据
  •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
  • 十年不解之仇
  • “我不甘心”
  • 我的辩护
  • “我一直弃恶从善”
  • “要求快点杀掉”
  • “黎明就要来临”
  • 艰难的判决
  • “犯罪情节恶劣”
  • “让孩子学法律”
  • 死刑犯的子女
  • 相对错杀
  • 死刑的不可逆转性
  • 死只是一种解脱——死刑无法根除病变
  • 骇人听闻的灭门案
  • 最后的纠缠
  • 血腥屠杀
  • “只求尽快处决我”
  • 杀人日记
  • “好好照顾儿子”
  • 院长亲任审判长
  • 法官递给他一支烟
  • “为了让杨慧莹难过”
  • 拒绝苏醒的灵魂
  • 关于认罪与悔罪的辩论
  • 死不悔改?
  • 双方均拒绝调解
  • 最后的谈话
  • 杀一不能儆百
  • 病变的组织或器官?
  • 激情杀人——死刑没有应有的威慑力
  • “我杀了人”
  • “等一下叫你哭不出来”
  • “我不想杀你”
  • “一气之下”
  • “我脑子一片空白”
  • 讨价还价
  • “赔偿后有保命机会”
  • “终于等到了这一天”
  • “天下哪有后悔药吃”
  • 死刑犯的器官
  • 又见一个“李小毛”
  • 激情杀人应区别对待
  • 破解死刑的密码
  • 死刑密码之一: 生命权利本位是废除死刑的根本理由
  • 死刑密码之二: 死刑的威慑力是个无法证明的神话
  • 死刑密码之三: “杀人偿命”是死刑存在的思想根源
  • 死刑密码之四: 致罪系统是死刑犯罪的社会根源
  • 破解死刑密码之一: 倡导人性的宽容是实现废除死刑的根本途径
  • 破解死刑密码之二: 刑事被害人国家补偿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助推器
  • 破解死刑密码之三: 废除死缓制度是实现废除死刑的当务之急
  • 破解死刑密码之四: 设置终身监禁刑是废除死刑的最大保障
  • 后记
  • 再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愿有生之年看到死刑废除

    看完后心情复杂,想的也很多,很沉重。应该写个系列的笔记,这里写大概。第一次看是在深夜,看了就停不下来,那都是真事,10 个真事,20 多条人命,20 多个家庭碎了。那晚我给老婆复制了一封信,一封死囚的信,她在狱里写了三封信,那是最后一封,我很少大段分享什么东西,分享了什么也没说,不知道说什么。看完全书,也不知道怎么说。柴静说:“真实自有万钧之力”,确实,在事实面前,语言苍白无力。看完之后,我在得到搜了一下,引用过这本书的只有万维钢,可以理解,本就是偏门的书,可贾行家连李诞候场都在聊,突然让我觉得讽刺。第一次接触死刑概念,是熊培云的书,忘记了是《自由在高处》还是什么了,这本书的作者也姓熊,冥冥中自有天意的感觉。看着那封信,就在想,正义到底是什么?谁能代表正义?正义是谁?我看过桑德尔《公正如何是好》,熊大很多谈正义的内容,但那都是抽象的概念,突然惊觉抽象的概念是能化为实体的,能举刀。死刑到底要做什么呢?不知道,或许就是作者所说的复仇吧。那么复仇是正义吗?如果复仇是正义,那么嫉妒、愤怒、爱是不是都可以是正义呢?大家都是情绪,大家都是人固有的情感,凭什么你能是正义而我不能呢?香帅用自己的 3 万用户数据做样本来谈中国女性生育率的问题,觉得荒唐,他们的平均资产都是几百万,而中国有 9 亿人收入不足 2000,不知道取自金字塔顶端的样本代表性何在?故事中没有什么大富大贵的,最富有的就是普通人,最穷的一个月 500 块养一家,抽 4 块的香烟都是奢侈。当我去骂他是畜生,居然去杀人的时候,我凭借的是什么呢?是我有钱能过普通生活吗?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把孩子养大的,我不知道那样怎么能活下去。当我们谩骂之时,谁去帮助过他呢?要是在古代,他能有个地,尚能种地,至少能吃饭,可在钢筋混凝土中,吃什么?不知道。社会的发展之中,多少人要成为建设的鬼呢?或许这是必须的...... 新冠疫情后,每天都有各种数字,感染多少,死亡多少,治愈多少等等,但我没有看过病人的故事,她感染后生活怎么样?痊愈之后怎么生活?她周围的人怎么对他,他活在什么境地中?他的家人呢?不知道。深圳在第三轮核酸筛查中,有个人主动去做,结果就变红码了。我不知道他的心情如何,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疾病,高高兴兴出门去,却回不了家了,往日生活一起不复返。死刑犯中有许多是这样,不想杀确杀了,以为没事却有事。一瞬间,天堂到地狱。如果我记得没错,犯罪嫌疑人直到被杀都还是 “犯罪嫌疑人”,而不是罪犯,我觉得这体现了司法的敬畏之心,因为人永远无法客观,人永远不会知道真相,但是这种敬畏之心在死刑中,体现在了哪里呢?死了就都没有了,冤案也无法挽回。更讽刺的是,冤假错案还并不少,正义之心还夹杂着利益、力量、政治。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死刑废除。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死刑问题……

      我个人觉得这本书虽然可能有些片面,但它是一本绝佳好书!我说它有失偏颇主要是因为它从罪犯的角度来思考剖解问题。但这个角度差不多有一个颠簸不破的共识,每一个罪犯都有相当程度的不幸。我们肯定不相信一个人开开心心,然后突然扇了别人一巴掌。从书里面的例子来看,犯罪者可能是生活实在过不下去了,没有出路。或者性格和生活环境左右,或者情绪失控…… 只要深入了解罪犯,肯定就会体察出罪犯的痛苦心理,甚至我们还会觉得罪犯的行为可能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我说它有失偏颇。当我们站在受害者或者受害者家庭的角度来看,我们又会有另外的看法:罪犯应当处死。书里面没有列出受害者的受害照片。但是从书里面的描述,你也可以感受到受害者死亡的呻吟,画面的不适。死刑该不该废除?短期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如何用另一种更加现代化人道的方式取代死刑。长期来看,则是如何降低社会犯罪率的问题。我还是稍微有一点点不敢支持死刑,因为有些罪犯的犯罪罪大恶极,实在让你感觉到不杀不快。像是一些连环杀人犯…… 非常难以从情感上来决定选择放他一马。不过,我坚决坚持的观点是:谨杀,少杀。主要原因是:1~我认为一个人被判处死刑,这和多数人决定少数人有什么区别?2~我认为法官是非理性的,做不到客观中允,像是书里面提到的一位重刑为主的法官,这对于一个普通人,没有权势的人来说,公平吗?显然不公平。法官不是普通人,他是有权威的人。3~媒体的舆论不可信,群体的某些非理性的愤怒甚至我们还要坚决反对。4~决定一个人的生死问题,竟然交给了国家这个权力机构。我时常思考,它是不是现代制度?………… 不过,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或者说最大的感想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的思想很可能是更加适合 “杀人偿命” 的思想。另外,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时常想到房龙的一本著作《宽容》。如果说人需要培养什么美德,我认为有两个不可忽略,一个是保持情绪的稳定,另外一个是有一颗宽容的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惊喜

        听朋友推荐过这本书,找了很多地方,无果。突然想起《得到》读书有个原则:不单纯为了讨好大众而放弃一些小众而有特色的图书,一查,哈哈,真有!点赞。这会员当的值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清华大学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80年6月,是由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的综合出版单位。植根于“清华”这座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秉承清华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精神,清华大学出版社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里,迅速成长起来。清华大学出版社始终坚持弘扬科技文化产业、服务科教兴国战略的出版方向,把出版高等学校教学用书和科技图书作为主要任务,并为促进学术交流、繁荣出版事业设立了多项出版基金,逐渐形成了以出版高水平的教材和学术专著为主的鲜明特色,在教育出版领域树立了强势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