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又把这本书拿出来看了看,这是牛津通识读本诸多系列中的一本,这套丛书在学界还是相当有口碑的,我墙裂推荐有时间、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阅读一下,顺便重新认识一位可能被我们低估的学界大咖。一定程度上,评价、衡量一个人可以从他人对此人的评价中得到一个较为中肯的答案,尤其是源自德高望重且较为靠谱的大咖。我之前在介绍康德的时候指出,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哲学界的香奈儿)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与黑格尔并成为此一时期的、最为耀眼的 “双子星”(仅仅是我自己的评价),迄今为止仍旧是哲学界很难逾越的一座超级大山。影响康德的人也不少,但是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一位应该是休谟。康德曾说,“在深入研读了休谟的著作以后,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促使我从此走上批判之路。我坦率地承认,就是休谟的提示在多年以前打破了我的独断主义的迷梦,并且在我对思辨哲学的研究上给我指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研究方向”。可想而知,休谟对康德后来 “批判哲学” 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此也可知,休谟也是哲学界相当关键的一位角色。
阅读此本书,大致可以了解关于休谟的生平以及主要思想观点。我可以根据我自自身的理解与分析梳理一下。简要说来,休谟是早期近代哲学中英国经验论的最后一位代表,他被称作是 “英国经验论的逻辑终局”(罗素语),休谟的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破灭了,而且也对唯理论的理想产生致命的打击。休谟认为关于自由和必然的争论 “已经把很多哲学家都陷在了暧昧诡辩的迷津中了”,而他只需要用 “几条明显的定义就会立刻把这个争论结束了”。针对众多学者在自由问题上纷繁复杂的论述和纠缠,休谟试图用简单清晰的逻辑对此进行阐明。他在《人类理解研究》和《人性论》中都提到了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休谟在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实际上自由是不存在的。即便存在自由,那也只是处于道德以及情感上的需要而 “假定的一种自由”。对此,休谟是从因果性理论入手对自由问题展开论述和分析的。
休谟的怀疑论所集中攻击的科学认识原理正是因果性原理。他从彻底的经验论出发,认为我们人类所能够认识到的只不过是感觉印象和知觉的前后相继,但不能因此就断言这些感觉印象和知觉之间存有什么必然的 “因果联系”,仅仅是由于我们多次重复的习惯性联想,才把这些前后相继称之为 “因果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前一个感觉印象和后一个感觉印象之间有任何固定不变的因果联系,这只是一种或然性的联系。休谟的这番论证使当时的所有坚持因果关系的哲学家们都束手无策,并且使有因果律构建起来的整个科学知识的大厦面临彻底崩溃的重大危机。
除此以外,休谟还指出人类行为的发生有时显得和动机不太一致,从而表现出某种可能的偶然性。但休谟认为那只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到底有哪些原因决定了该行为的发生罢了。休谟在论证自由的不存在时,为自由下了一个定义:“所谓自由只是指可以按照意志的决定来行为或不来行为的一种能力,那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愿意静待着也可以,愿意有所动作也可以。” 然而,休谟特别强调这种自由只是 “一种假设的自由”,之所以需要做这样一种假设,仅仅是因为道德上的需要和满足,他还认为 “自由对于道德也是一个必要的条件,而且人类的行为如果没有自由,也就没有道德上的性质,因而也就不能成为赞赏或厌恶的对象。” 那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能够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做出判断,实际上是因为事先预设了人具有自由的一面,人的行为只是人们 “内在品格和情感所流露于外的一些标志。” 如果我们不事先假设自由的存在,不承认我们对于自己的行为具有自由选择的能力,而认为一切行为的发生都是出于必然性,那就相当于取消了对人的行为进行价值评判的权利,人的行为本身也就谈不上被赞美或是被惩罚。
因此,休谟虽然从因果性的原则出发证明自由之不存在,甚至还摧毁了人们对科学主义信念的坚定信心,但是他还是承认了人的行为偶然性的存在,尽管这些偶然性之存在是出于一些我们不知道的必然原因,但这也仅仅是他的一种猜测。休谟为了满足人们对于自由存在的道德和情感意义上的需求,认为必须假设一种自由的存在,这也为日后康德自由思想的发展提供了某些启示。康德认为 “自从有形而上学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谟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休谟所坚持的温和怀疑论思想不仅使经验论的理想彻底破灭了,而且由于休谟对传统因果关系的质疑和否认,也使得唯理论的美好理想陷入到了绝境。除此以外,休谟还对传统的宗教思想进行了猛烈地批判,探讨了宗教得以产生和流行的心理学原因,并且阐述了宗教对人类社会的危害作用。基于此,休谟认为既然我们既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也无法证明上帝的不存在,为此,他主张要划清信仰与理性的界限,并且由于人们从本性上还是希望能够存在或是信仰某种宗教,出于人们情感上或是道德上对宗教信仰的需求和期待,休谟主张我们可以建立起某种以 “道德宗教” 为理想的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