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著名精神分析学家、人本主义哲学家弗洛姆的最后一部著作。

内容简介

作者对自己多年来关于资本主义社会所崇拜的人类生存方式的非人道化影响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不同形式的生存方式,即占有和存在。重“占有”的生存方式的基础是以利润为取向的社会,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则会创造性地运用人的力量。

他对消费社会的反人道、对人的无意识的操纵,以及为稳定社会经济制度而进行的蓄意消费刺激,都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并提出了变革性的纲领见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引言 伟大的允诺、允诺的落空以及新的可能
  • 第一部分 理解占有与存在的区别
  • 第一章 第一瞥
  • 第二章 日常经验中的占有和存在
  • 第三章 《新约》《旧约》以及埃克哈特教士著作中关于占有与存在的论述
  • 第二部分 对两种生存模式之根本不同的分析
  • 第四章 什么是占有型模式
  • 第五章 什么是存在型模式?
  • 第六章 占有和存在的其他方面
  • 第三部分 新人类与新社会
  • 第七章 宗教、性格与社会
  • 第八章 人类变革的条件和新人类的特征
  • 第九章 新社会的特征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占有还是存在

    占有还是存在?这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会物欲横流?因为人人都想占有。就好比花园里的繁花似锦,如果都被占有了,也就不存在了。相反,如果让其存在着,其实人人都拥有着。这是不是类似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说的 —— 论语仁爱亲亲论?越来越觉得中西文化之间存在着某种意义上的联系,只是表达方式不同。笔记摘录:对孩子和成人的成长过程进行外界干预是造成精神异常尤其是破坏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主动指的是获得社会承认的、有目的行为,这种行为产生有利于社会的变化。不同的职业要求他们拥有不同的个性,但无论差别有多大,他们都必须满足一个条件 —— 满足市场需求。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建立新社会不仅是改革家和决策者的任务,也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去做一些改变。这种改变并不容易,但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从 “活在当下” 理念的逐渐深入人心,到 “断舍离”“极简主义” 生活方式的悄然兴起,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人对真正自我价值的追求和渴望。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微弱但又顽强的希望之光的存在,健全社会的理想才不仅仅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存在”成功学

        这本书的结构太像成功学了,绝活主要在于把一些正面词语(存在、分享、积极、健全...)和目标对象绑定,把负面词语(占有、剥削、贪婪、病态…)同参照对象绑定。主要还是一个激发喜爱 / 厌恶感的过程。不过,读这本书的时候是非常享受的,所以推荐。短小精悍,非常好读。至少可以体验一下拥有顶级智识、眼界、洞见、分析逻辑能力以及文学修辞技巧的作者调出来的鸡汤是个啥味儿。虽然他的系统建构并不成功,但作为解构的工具,算得上很锋利的一把小刀子了。听书的风君老师每次解说弗洛姆作品前为了照顾听众,都有一段对他的简单介绍,说他集两家之长(弗洛伊德及马克思)。我觉得风君老师还是太保守了,阅读的时候一度觉得他还有种禅宗雪泥鸿爪的的感觉(不怀好意的解释下:打开书全知道,好好好,颅内在高潮,关上书,基本全忘,他说了个啥)。所以这本书正确读法,就该是 "存在" 式读法,看的时候随兴随喜,感受赞叹,关上书就不要执着 "占有",仿佛真要得到点儿什么指导人生和改造世界的大道理。闲扯回来,说到内核,这本书还是可以归到反思现代性这个大主题下面的。"占有" 的社会被理性精确的切成一个个切面和符号,丧失了人的丰富性和生命的活力。"存在" 是对这样一个状态的反思。作者也很清楚,活生生的人无法被描述,他也给不出一个 "存在" 的定义,只能借用比喻和机巧的修辞来构筑一个所谓 "存在"。在这个 "存在" 系统中,且不说使用 / 体验优先顺序的问题,离开了 "占有" 系统,整个 "存在" 连基本的分类也几乎无法做到:在不占有知识和结果情况下,你怎样区分智者和愚人?在不占有资源和路径的情况下,又怎样区分高尚与庸俗?偷窃,似乎应该受到鼓励,因为它平等地分享着使用的权利?丈夫应该被处以极刑,因为他借用虚假的 “占有” 骗取免费的福利,而强奸犯才是圣徒,他以最诚实的行为体验着最存粹的 “存在”。这是一个缺乏秩序并指向虚无的系统,显得美丽诱人,只不过是因为人们厌倦了 "占有" 世界的规则与禁律。一直觉得老弗家精神分析有个挺执着的地方,总是想着努力挖掘和渴求事物背后的意象,而且这个意象越阴暗,越怪异才越显 "真实"。在弗洛伊德就是性本能,在本书中,就是 "占有" 的贪婪和奴役。其实,能给予生命最深满足感的反而是那些平凡的点滴,只是我们意识不到正在经历或者体验这样的 "存在"。以书中那朵花为例,丁尼生、芭蕉和歌德都注意到了花,至于周遭也很美好的阳光,森林,芬芳的泥土,消融的河水,鸟儿的嬉鸣,温柔的风,同样 "存在" 着。而且是更加丰富的存在,不占有也不渴望占有它们,一个充满喜悦的地方,不动声色而又自然而然的达到与世界同一的境界。这个世界也远比想象中公平,公平地分配着那些真正美好的东西。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8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