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8.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15千字
字数
2022-02-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关于死亡与尸体,你在影视剧和小说中看到的场景错得有多离谱?人死后,尸体究竟会发生哪些变化?法医谢泼德以精准的科学语言,描述了尸体变化的全过程。
内容简介
作为一名法医病理学家,理查德·谢泼德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一个,这个人是如何死亡的?从“9·11”事件、巴厘岛爆炸案、伦敦七七爆炸案,到亨格福德连环杀人案、戴安娜王妃车祸案等,本书记录了谢泼德执业至今所经手的国际要案,讲述了案件背后不为人知的关键细节。
书中还详细呈现了一些颇受争议的案件的始末,例如杀婴、种族主义谋杀、伪装成正当防卫的谋杀等。谢泼德运用专业知识与技术,找出证据,将凶手绳之以法,使无辜者沉冤得雪。常年与死亡打交道,使谢泼德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煎熬。但是,对他来说,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因为忠实地传达死者的微弱声音是法医的职责。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按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致谢
-
译后记 用生命,感受死亡的余温
展开全部
对于法医病理学家来说,他们的「病人」不是生者,而是死者,他们往来于犯罪现场和停尸间,他们的职责可以归纳为 —— 传达死者的声音,探求真相的全貌。而他们的工作性质又可以看作 —— 科学与文学的结合,理智与情感的统一。作为一名法医,谢泼德在书中勇敢地袒露心声,毫不讳言这份职业带来的重担与压力。多年来,他亲眼见证人类深沉的罪恶与苦难;长久地凝视深渊,使他饱受精神困扰。另一方面,谢泼德亲历了英国法医制度与司法体系的变迁。谢泼德没有止步于做一个观察者,他还是一个行动者:他运用专业所长,发起了一系列运动,以推动司法公正、提升社会应急处置能力。他的这些努力与思考都记录在本书中,引发了英国公众的反思与探讨。谢泼德深知大众对法医病理学存有诸多误解,人们不理解为什么死后解剖是一件符合公共利益的善事。基于此,他在本书中以精准、简洁的科学语言,向读者普及关于死亡与尸体的 “硬核知识”,修正人们关于验尸的常见误解,呈现出真实的法医病理学实践。
散发着万圣节般恐怖光芒的死亡使者
提起法医,我可能会想起苏・布莱克《法医报告》,她告诉了我人的骨头是其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最后证据;也告诉了我法医人类学家不仅关心逝去的死者,更关心其生前的经历;像变魔术一样从逝者遗留下的还原出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所经历过的故事。我可能也会想起卡拉・瓦伦丁在《尸检报告》里略显唠叨的碎碎念,听法医病理学家讲述关于逝者死亡的全貌。让我更为推崇的是理查德・谢泼德在《非自然死亡》讲述了其多年来作为法医病理学家,发生在其工作和个人生活中的故事。虽然我也很喜欢同名日剧里关于法医病理学家的故事,但是更推荐阅读此书,其中少了一些戏剧和娱乐,多了几分客观和理性。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很多东西,比如对于法医病理学家的认识以及其所做出的贡献和随着时代发展而来的变化,又比如这份工作对于作者本人以及家庭成员的影响。作者在一路追寻真相的路上,坚守理想,却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身处当下,作者这样的法医病理学家们可能变得像老古董,却不得不接受技术所带来的变化。在冰冷的技术面前,他们或许显得有些无用,但因其对于人性的尊重又多了不少温度,独特的经验和智慧在现实中和各方打交道时更加游刃有余。 作为一本极其精彩的作品,我有很多想说和想分享出来的,不过今天重点关注作者眼中的死亡,以及其给我带来的启发和思考。那就从文章的标题开始聊起,因为法医病理学家的身份作者被认为是 “散发着万圣节般恐怖光芒的死亡使者”,虽然并不恰当,但也反映出人们对于死亡的恐惧,因此和死亡有关的都成为忌讳,不愿提起,避而不见。可惜死亡不可避免,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珍惜当下和生活中那些看似微小的幸福。 如同认为死亡是一个转瞬即逝的过程一样,大多数人对此存在着不少的误解。作为普通人所能见到的常常是一个短暂的、简单的死亡过程,只有几秒、十几秒或几分钟。而真正的死亡确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或许是从呼吸和心脏停止开始,很长一段时间后生命逐渐凋零的过程才宣告结束。 作为相信科学的人,从理智上我们理解一旦人死,尸体变得和大自然中的其他东西一样,可是作为家属依然很难接受尸检,哪怕有些时候迫于公共利益等。手术刀进入所爱之人在不少人眼里会成为冒犯,而不是尊重和一种爱护。或许是因为我们对于逝者的尊重和喜爱,亦或者是因为对于死亡这一事实的难以接受,基于此作为逝者在这个世界曾经存在过的证据更值得被正确和认真对待,尤其是以此了解死亡的全貌。 作者经常和死者打交道,对于死亡的了解比我们多一些,在死亡真正来临之时依然显得匮乏。而这样的从业经历反倒因为人强大的适应能力,在长时间接触后让人变得麻木,忘记了凡人终有一死,直到生活给了一个沉重的警告,或许是亲人的离去,或许是爱宠的逝去。 和死亡相关的让人从感情上很容易感受到不悦,许多人对于衰老的厌恶和恐惧大概也是源于此。相比于死亡,衰老之路显得漫长,就像无时无刻不在提醒你,你却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抵达终点。死亡是凉爽的夏夜,衰老却像是等待戈多,等待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通过这本书,对于死亡的了解会更加深入一点,对于其的敬畏也会多一些,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也会多一点理智和超然,也更能体会到大大小小的幸福所能带给我们的愉悦。最重要的是面对人生的终点会多一些从容和淡定,少一些恐惧。我们何不像庄子学习,用一种更为洒脱的姿态去迎接它的到来。
与法医秦明有很大的不同
一提到法医,大多数人脑海中首先浮现的可能是常人不敢直视的解剖台,这本《非自然死亡》带着我们走进的正是法医的世界。只是有时候我们很容易就忽视了一件事,在作为一名法医之前,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书中的主角 —— 理查德・谢泼德先生是一位感情世界深刻的人。让人比较意外的是這位参与过不少重大案件的资深法医先生,在这本类似回忆录的作品里并没有大量炫技。相反,甚至让人感觉他有些过于低调。书中并不是在大段大段地卖弄专业知识,只是让人看到一位心怀梦想的青年如何一步一步走在自己追寻的道路上,纵使这条路,很多时候并不是那么好走。作者在书中如此谦逊,大概是受到儿时父亲的教育所影响,特别是蒲柏《论批评》中几句话,作者在本书的开头特意收录了这篇《论批评》。在之后的正文中也多次提到 “就算确定时,出口也要显得没把握”。做法医难,做谦逊的人更难👍。在读本书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抛开一些固有观念,进入书中的环境。谢泼德先生是一名英国人,当然书中的案件环境大部分也是在英国。谢泼德最初从事法医工作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准确来说他的职业是 “法医病理学家”。只有了解了这样的背景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作者追寻的这条路有多难走。首先,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英国,无论是对于案件的侦破,还是对于审判之时被告人的犯罪判决,法医通过科学的方式得出的结论不会受到法庭太大的重视。虽然说不至于毫无影响,但往往不会左右判决。因此,我们能看到作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一名技术出色、判断准确的法医病理学家,更多的时候他是想成为能在法庭上发言的法医,让那些被误判或情况不清的案件能够更直白地展现出来,让最终判决更加公正。在书中写到的诸多案件里,作者往往没有将侧重点放在解剖尸体的过程,而是放在案发经过、解剖结论、法庭判决上,从这些取舍上能看出作者所追求的不仅仅是知识技术,而是法医的工作对案件判决起到的作用。当然,也不是说作者就不讲法医病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了,比如说书中写到作者从业早期遇到的一个案件,里面提到尸温与尸僵对死亡时间判断所起的作用。死亡时间也就是作案时间,对于之后排查嫌疑人的不在场证明有这至关重要的影响,作者则一针见血地指出,影响死后身体温度的下降速度的因素实在太多了,仅仅想通过尸温来判断死亡时间往往不那么精确。法医病理学家被很多人视为 “散发着万圣节般恐怖光芒的死亡使者”,在本书中,作者对这个行业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了最为真实的 “解剖”。他让我们明白,死亡不可避免,因此更应珍视生活中的微小幸福。
- 查看全部26条书评
出版方
译林出版社
译林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是国内最具品牌影响力的专业翻译出版社之一,多年来致力于外国文学、人文社科、英语教育等领域的图书出版,有丰富的选题开发经验和精干的作译者与编辑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