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探讨“新右翼”崛起背后美国政治的质变。

内容简介

2016年,以特朗普在美国大选异军突起为标志,“新右翼”在大多数欧美主要国家同时崛起。美国共和党已系统性地“新右翼化”,“新右翼”已成为左右美国政局变动的最大变量之一。“新右翼”的核心主张是什么?为什么“新右翼”运动会在美欧兴起?其将给美国带来怎样的深远改变?

本书从美国内政视角出发,以2016年以来美国政坛巨变为线索,阐释“新右翼”的崛起,研究“新右翼”的起源、诉求和目标,探讨其背后美国变局的深层原因和演变机制。书中从“新右翼”的政治理念和现实指向、美国政党选民联盟变迁、非法移民与反全球化议题以及当下选举政治的技术操作等方面,分析“新右翼”崛起的社会基础及其核心诉求,揭示其背后美国政治的根本性变迁。

书中还探讨了特朗普政府在“新右翼”政纲下推出的新政举措(以美国国内经济政策为主),包括影响最大的“减税”计划以及能源与气候政策、产业政策、贸易政策、医疗保险改革等五项具体举措,分析“新右翼”的国家治理思路、现实举措与成效。本书最后几章讨论了共和党和民主党各自内部的党内斗争和整合趋势,以及拜登政府的执政策略,两党就“美国向何处去”给出了各自的答案。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导论 从美国内政视角研究美国变局
  • 一、缘起
  • 二、理解特朗普和“新右翼”的一些误区
  • 三、本书框架
  • 第一章 “新右翼”是什么?
  • 一、政治而非经济:“新右翼”带来的欧美政治议题转换
  • 二、公权与私权:“新右翼”的核心诉求
  • 三、西方民粹主义的现实面向
  • 第二章 “奥巴马选民”vs“特朗普选民”:关键性选举与美国政党选民联盟重组
  • 一、变局:“奥巴马选民”联盟浮现
  • 二、共和党的两个应对思路
  • 三、“特朗普选民”联盟:颠覆性的新议题
  • 四、2020年大选:例外的大选与稳固的政党选民联盟
  • 五、小结与前瞻
  • 第三章 “人权优先”还是“主权优先”:美国政治中的非法移民议题
  • 一、特朗普与民主党的政策逻辑差异
  • 二、地域与阶层:白人群体的分裂
  • 三、“反常”的亚裔
  • 四、拉美裔美国人未必欢迎非法移民老乡
  • 五、小结
  • 第四章 从“和稀泥”到“旗帜鲜明”:美国政治营销模式变迁
  • 一、政治风格:个人特质与外在环境的共同产物
  • 二、反非法移民:特朗普vs克鲁兹
  • 三、“Love Trumps Hate”:特朗普vs希拉里
  • 四、变革时代需要“旗帜鲜明”的政治风格
  • 五、“想当总统首先要身体好”:零售政治在美国的复兴
  • 第五章 “新右翼”执政方略(一):特朗普“减税”计划
  • 一、经济政策的政治分析
  • 二、为什么富人反对给富人“减税”?
  • 三、“减税”计划背后的阶层冲突
  • 四、一个失败的“减税”先例:“茶党”的堪萨斯实验
  • 五、特朗普“减税”计划的配套举措
  • 第六章 “新右翼”执政方略(二):其他举措
  • 一、能源与气候政策
  • 二、产业政策:以威斯康星州富士康项目为例
  • 三、贸易政策
  • 四、医保改革
  • 第七章 从“驯服特朗普”到“被特朗普驯服”:共和党的党内斗争
  • 一、从2016年大选至今共和党党内斗争的四个阶段
  • 二、失败的“驯服特朗普”
  • 三、共和党的“特朗普化”
  • 第八章 民主党的路线之争
  • 一、民主党的传统派系格局及其政治主张
  • 二、桑德斯与激进派
  • 三、激进派崛起与民主党现实政治格局的变化
  • 第九章 “自由派主张+进步派标签+工人家庭的孩子”:拜登政府的执政策略
  • 一、2020年民主党初选与“自由派主张+进步派标签”竞选策略的诞生
  • 二、拜登执政后对“自由派主张+进步派标签”策略的进一步运用
  • 三、“宾夕法尼亚州工人家庭的孩子”:拜登政府的贸易政策与社会议题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9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美利坚飘红

    懂王归来,不但赢得选举人票,而且共和党 20 年来(2004)第一次赢得普选票,参众两院获得多数,再加上共和党推荐占多数的最高法院,全美飘红。为何如此?本书是中央党校 80 后年青教授的作品,用马克思阶级分析的理论框架分析美国现状,难得的靠谱,刘慈欣在《三体 Ⅲ:死神永生》中写过一句话:“愚昧和无知不是生存的最大障碍,傲慢才是。”,高傲的民主党精英掌握的传统媒体和舆论,看不起懂王,将其娱乐化和妖魔化,没想到现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不如过去了,短视频和社交媒体让普通人理念更加固化,虽然竞选经费民主党 3 倍于懂王,并且 80% 以上的名人代言都是支持民主党,但是懂王在关键摇摆州加强了基层群众的动员工作,没错,就是走群众路线,美国立国基因里的制衡选举人制度,让七个摇摆州成为关键,而这七个州属于铁锈带劳工阶层,原本是民主党的传统票仓,可民主党因为全球化早已变成精英党,党内桑德斯社会主义的左翼已经分裂,民主党被佩洛西,希拉里这些官僚大佬已经成为新门阀,不切实际的移民政策和走火入魔的 LGBT,推崇的 “政治正确”,“新自由化” 都脱离了底层群众。阶级理论和阶级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的基础,但多年以来,维尔纳・桑巴特的《为什么美国没有社会主义》。这本书被视作 “美国例外论” 的扛鼎之作,当时西方世界和国内自由派普遍乐观地认为,资本主义已经探索出了一条调和之道,欧美各国形成了橄榄型的社会结构。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没有鲜明的阶级分野和政治对立,“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阶级理论已经过时” 的论断一度盛行。对 “美国例外论” 和 “第三条道路” 更彻底的打击,就是以特朗普代表的 2016 年 “新右翼” 运动的横空出世,欧洲各国的 “新右翼” 势力也同样声势大增,无论是在众多选举中还是在日常政治社会活动中都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而对于 “新右翼” 崛起这一根本性变革,过去几十年主流的西方政治学理论已经很难解释(西方学界对特朗普以及 “新右翼” 的选情和政治活动就出现了一系列重大误判,本次大选媒体民调都不如 X 上的大数据)。为什么特朗普的许多重大政策诉求比过去最左翼的民主党还 “左”,为什么很多过去看似水火不相容的 “左”“右” 主张居然能同时成为特朗普、桑德斯等人的核心纲领。当我们找回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时,却能迎刃而解地理解这一重大变革、理解 “新右翼” 运动的政治目标和行动诉求。正如总书记所说:“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 500 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 对于大国政治来说,内政永远大于外交,这次美国大选中国人关注度比较大,也在于中国已经转变成外向型经济,而对美国人来说国内经济和派系整合远重要于外交,美国人能选出一位被定罪的人当他们的总统,可见普通人民的愤怒,而美国现在的问题还真是 “制度” 性问题,特朗普知道问题所在(“美国是个失败的国家”)希望用 “闭关锁国” 重回美好岁月,过去 6 年的贸易战已经证明 90% 的关税还是加在最终消费者和进口商身上,提高关税只是增加 “洗澡蟹”,特朗普对中国最大的好处是完全撕下来民主党的意识形态虚假面纱,美国人民选择 “画饼” 的懂王,放弃民主党高喊的 “自由民主”,其他国家人民更不在乎了,民生才是根本。而中美竞争的重点不是贸易而是科技,特朗普走的是和中国相反的路线,小政府和闭关锁国,在选举上赢,实践上会寸步难行,马斯克也成不了张居正,四年任期,内斗会远大于外交,哈里路亚。

      3
      9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進一步看懂美國的政治

      一直希望找個人找本書了解特朗普,就是這本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简而言之,虽然蓝领工人群体的选票总量并不多,现在美国制造业工人总数也就只有 1200 多万人(而且这 1200 多万人并不是都受到了全球化和自由贸易的负面影响),但是蓝领工人群体在两党竞争激烈、胜负差距极其微小的 “锈带” 地区发挥着关键作用,百分之一、百分之零点五甚至更少的选票就可能左右美国大选的胜负、总统宝座的归属。所以,“锈带” 地区的蓝领工人成了当前共和党、民主党争夺的关键选民群体。特朗普提出了共和党的新口号:“共和党是代表美国工人的党,代表美国家庭的党,代表美国梦的党”。拜登则反复强调自己是 “宾夕法尼亚州工人家庭的孩子” 的阶级标签。由此我们看到了一幅非常有趣、好像拿错了剧本的情景:在最最资本主义的美国,“代表工人阶级” 却成为当下两大主流政党至少是要在口头上和宣传中反复强调、不断重申的共同 “政治正确”。

          2
          评论
        • 查看全部25条书评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