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菲利普·津巴多自传,斯坦福监狱实验50年后最还原真相的一次揭秘。他用一生改变了我们对人性的思考方式。

内容简介

菲利普·津巴多是当代广为人知的心理学家之一,几乎没有一个学心理学的人不知道他的名字。他设计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震撼人心、直到今天还备受关注和热议,他主编的心理学教材和策划的经典纪录片《探索心理学》吸引着全世界无数人迈入心理学的殿堂。在人们的心目中,他就代表着“当代心理学的形象与声音”。

在《津巴多口述史》中,津巴多教授首次直面读者,亲述自己一生的旅程。从他的成长故事中就足见智慧:8岁他便在和同伴的玩乐中总结出了领导者和追随者法则;读书时,他被误认为是西西里黑手党并遭到孤立,他没有因此沮丧,反而开始关注和思考情境的力量;在百老汇打工期间,他不仅积累了很多“让顾客买单”的经验,还学会了如何管理时间,迅速切换多个任务。

在本书中,津巴多教授完整追溯了他50年来的教学和研究经历,述说了他的四大贡献——斯坦福监狱实验、将害羞概念化、时间观研究、英雄想象项目的前因后果和灵感来源,读者可以从中看到源于生活的、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科学研究是如何诞生的。

此外,你还会读到津巴多成为斯坦福备受欢迎的明星老师、带领上百名学生进行反战抗议、为少数族裔和女性争取就职机会等的种种经历和故事,你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位向人性发问的学者,还是一位流着教师血液的天生教育家,一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热爱和平的行动家,一位心怀天下的伟大思想者。

从贫民区的穷小子到人人敬仰的大师,从失控的监狱实验到帮助人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津巴多口述史》将带我们见证一代心理学大师的历练之路,同时让我们更深入地认识自我、环境与人性。阅读这本传记,我们将与这位大师直接对话,感受他的诙谐潇洒、人格魅力和人文情怀。

目录

  • 版权信息
  • 对话
  • Q&A 十问菲利普·津巴多
  • 推荐序
  • 津巴多为什么这么火
  • 测一测 人气心理学大师津巴多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 第1章 不服输的小孩
  • 我的祖先和童年
  • 医院之神降临吧
  • 领导者和追随者法则
  • 从人见人怕到人见人爱
  • 高中好哥们米尔格拉姆
  • 在百老汇打工
  • 社会活动初体验:采访少数族裔
  • 心理学,二见钟情
  • 第2章 在纽约大学崭露头角
  • 在耶鲁大学读研:不只是“老鼠饲养员”
  • 成为耶鲁大学第一个教书的研究生
  • 回到布朗克斯,跌入谷底
  • 一次大反抗
  • 邀请马尔科姆·X到我的课堂
  • 暑期项目与访问学者
  • 奇迹再次来临
  • 初入斯坦福
  • 第3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第一现场
  • 风起云涌的年代
  • 监狱实验诞生的课堂
  • 真的警察,真的逮捕
  • 破坏“囚犯”之间的团结
  • 角色转换:从研究者到监狱主管
  • “囚犯”的提前释放
  • 分享爆炸性的实验结果
  • 第4章 战胜人性的脆弱面
  • 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反响
  • 开办害羞诊所
  • 时间心理学
  • 警惕精神控制
  • 普通人是怎样变“疯狂”的
  • 第5章 用心理学改变世界
  • 策划《探索心理学》节目
  • 成为斯坦福的超级明星老师
  • 做一天离经叛道的人
  • 成为美国心理协会主席
  • “9·11”心理支援与阿布格莱布监狱
  • 结束斯坦福的事业
  • 第6章 重新定义英雄
  • 第一次TED演讲经历
  • 打造新一代“日常英雄”
  • 警惕雄性衰落
  • 用时间心理学解读特朗普
  • 第7章 解放人类心灵的牢笼
  • 回顾斯坦福的最强心理学系
  • 跨学科交流与学校管理
  • 招贤纳士:少数族裔和女性教师的加入
  • 倡导非学术的心理学职业发展
  • 复兴音乐教学,创办心理学俱乐部
  • 最幸福的回忆
  • 最引以为豪的工作
  • 我的墓志铭
  • 菲利普·津巴多档案馆
  • 关于斯坦福大学口述史项目
  • 拓展资料
  • 第1章 不服输的小孩
  • 第3章 斯坦福监狱实验第一现场
  • 第4章 战胜人性的脆弱面
  • 第6章 重新定义英雄
  • 第7章 解放人类心灵的牢笼
  • 译者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3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中看到源于生活的、具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科学研究是如何诞生的。此外,你还会读到津巴多成为斯坦福备受欢迎的明星老师、带领上百名学生进行反战抗议、为少数族裔和女性争取就职机会等的种种经历和故事,你会发现他不仅是一位向人性发问的学者,还是一位流着教师血液的天生教育家,一位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热爱和平的行动家,一位心怀天下的伟大思想者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斯坦福监狱实验和路西法效应

      为什么一个实验就让津巴多火了一辈子?原因有四:善与恶:直逼人性的主题童年的一次经历引发了津巴多的思考:是什么让纯洁的孩子迈过善恶界限,选择了站在恶的一边?他开始关注善恶的一些基本问题。多年后,高中同学斯坦利・米尔格拉姆(Stanley Milgram)的 “服从实验” 再次震撼了津巴多,实验表明了情境具有超越人性的力量。“监狱实验” 与 “服从实验” 都揭示了人性中的恶,但不同的是 “服从实验” 凸显的是被动致恶的环境力量,让我们看到人们如何被权力逼迫去做坏事;而 “监狱实验” 则展现出主动致恶(有意识或无意识的自愿)的环境启动,也就是人们如何使用权力去做坏事。这不是人格的问题,是环境的问题,两项研究都验证了环境对人性的巨大改变力,人性是脆弱的,只要环境允许,邪恶就会上身。这就是津巴多后来提出的 “平庸之恶”,我们每个平凡的人都可能如此。可以说,津巴多一生都在思考人性这一核心问题,他的退休演讲就是以 “探索人性” 作为题目的。行动实验:原生态的方法津巴多十分注重 “真实记录” 的研究生态效应。他的研究问题源自现实生活,也力求重现 “原生态” 场景。这得益于他在大学期间的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综合学习经历与实地研究训练。1970 年他为本科生开设了一门名为 “行动中的社会心理学” 的课程,“监狱实验” 是出自课程的 “监禁心理” 研究小组的选题,最终成为一场走出实验室的行动实验研究。为此,津巴多考察场地,联系警察局等合作方,力求每个环节都是真实的操作,真警察、真逮捕、真制服、真牧师、真律师等,尽力去除人为痕迹。他用昂贵的摄影机和胶片记下被试的行动,抛却严格的数据统计分析,成就了一场活生生的现场实验。路西法效应:引人深省的理论一场为期 5 天的实验留给我们什么思考?这就要归结到理论问题。津巴多用 “路西法效应” 阐述了实验结果 —— 为什么好人也会做坏事?他讲述了一个道理: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就必须改变环境。他的《路西法效应》一书让我们对人性有了更复杂的思考,而不局限于善恶两极化的单维范式。津巴多也由早期对 “平庸之恶” 转向后期对 “平庸之善” 的研究。近几年,我的实验室正在进行着善恶人格的研究项目,津巴多的研究是我们的主要参考文献来源。我们用词汇学与因素分析、访谈与问卷等方法发现善与恶不是单维的两极,而是两个相互独立的维度。这印证了津巴多的实验结论,也让我们更合理地解释为什么有人会表现出大善小恶、有人会出现大恶小善,等等。环境 - 人性:融合性的启发在美国心理协会的划分里,人格与社会是放在一起的。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中,人格心理学偏于关注人性问题,这通常是首要问题,而社会心理学偏重于环境问题。早期的人格心理学强调人性的初始性,认为人性善恶生而有之,不受环境左右,就像人们常说的 “人之初,性本善”。但是,在社会心理学取向的 “监狱实验” 里,津巴多让我们看到了被环境绑架的人,看到环境会驱使人们做好事或做坏事。至此之后,很多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家更加认同环境 - 人性交互作用理论。对于大多数平凡人来说,他们容易受到环境影响的作用力,环境好会使人积极向善,环境差会启动人性之恶。我们在研究中用双维理论搭建了善恶解释模型:人性善的人在环境好时会见义勇为,但是环境差时可能就会洁身自好;好环境可以使恶人得到约束、弃恶从善,差环境则会使恶人丧失底线、无恶不作。这一模型直观地说明了环境与人性的交互作用原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A:我们是否会焦虑,并不在于如今的生活水平是否比父辈更好,而在于我们是否正在享受自己的生活,是不是会创造乐趣、勇于冒险、去计划一场激动人心的假期,等等。尤其是对吃穿不愁的中产阶级来说,他们的焦虑不是基于经济原因,而是源于过分担心无法掌控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我的建议始终如一:充分利用现在的时光,享受当下,掌控自己能够直接控制的一切。还有就是找到一项有意义的事业,无论是社会性的还是政治性的,让自己成为一名支持者和倡导者。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