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凯文·凯利推荐。读懂未来必备。从细胞到AI,为你优雅解读人类社会。

内容简介

人类思维的本质,正是研究人工智能、塑造最高级的“心智社会”的关键所在。人工智能之父马文·明斯基认为“大脑不过是肉做的机器”,大脑中不具备思维的微小单元可以组成各种思维——意识、精神活动、常识、思维、智能、自我,最终形成“统一的智慧”。这种智能组合就是“心智社会”。

目录

  • 版权信息
  • 赞誉
  • 第1章 引言
  • 1.1 思维智能体
  • 1.2 思维与脑
  • 1.3 心智社会
  • 1.4 积木的世界
  • 1.5 常识
  • 1.6 智能体和智能组
  • 第2章 整体和部分
  • 2.1 组件和联结
  • 2.2 创新者与简化者
  • 2.3 部分与整体
  • 2.4 整体论与部分
  • 2.5 容易和困难的事
  • 2.6 人类是机器吗
  • 第3章 冲突与妥协
  • 3.1 冲突
  • 3.2 无法妥协
  • 3.3 等级
  • 3.4 异层级结构
  • 3.5 破坏
  • 3.6 疼痛和愉悦带来的简化
  • 第4章 自我
  • 4.1 自我
  • 4.2 一个自我还是很多个自我?
  • 4.3 灵魂
  • 4.4 保守的自我
  • 4.5 利用
  • 4.6 自我控制
  • 4.7 长期计划
  • 4.8 理想
  • 第5章 个体性
  • 潘奇与朱迪,致他们的观众
  • 5.1 循环因果
  • 5.2 无法回答的问题
  • 5.3 自我遥控
  • 5.4 个人身份
  • 5.5 潮流与风格
  • 5.6 性格特征
  • 5.7 永久身份
  • 第6章 洞察与内省
  • 6.1 意识
  • 6.2 信号与迹象
  • 6.3 思维实验
  • 6.4 B-脑
  • 6.5 被冻结的反思
  • 6.6 短暂的思维时间
  • 6.7 随意的现在
  • 6.8 不用想的思考
  • 6.9 云雾中的头脑
  • 6.10 没有思维的世界
  • 6.11 洞察
  • 6.12 内部沟通
  • 6.13 自我知识很危险
  • 6.14 困惑
  • 第7章 问题与目标
  • 7.1 智能
  • 7.2 不平常的知识
  • 7.3 猜谜原则
  • 7.4 问题解决
  • 7.5 学习与记忆
  • 7.6 强化与奖励
  • 7.7 本地责任
  • 7.8 差异发动机
  • 7.9 意图
  • 7.10 天才
  • 第8章 记忆理论
  • 8.1 K线:一种记忆理论
  • 8.2 记住
  • 8.3 思维状态与倾向
  • 8.4 局部思维状态
  • 8.5 水平带
  • 8.6 水平
  • 8.7 边缘
  • 8.8 记忆社会
  • 8.9 知识树
  • 8.10 水平与分类
  • 8.11 社会的层次
  • 第9章 总结
  • 9.1 想要和喜欢
  • 9.2 重新划分选区
  • 9.3 从失败中学习
  • 9.4 享受不舒服
  • 第10章 派珀特原则
  • 10.1 皮亚杰的实验
  • 10.2 关于数量的推理
  • 10.3 优先选择
  • 10.4 派珀特原则
  • 10.5 更社会
  • 10.6 关于皮亚杰的实验
  • 10.7 概念的概念
  • 10.8 教育和发展
  • 10.9 学习一种等级制度
  • 第11章 空间的形状
  • 11.1 看见红色
  • 11.2 空间的形状
  • 11.3 邻近
  • 11.4 天生的地形
  • 11.5 感知相似性
  • 11.6 居中的自我
  • 11.7 注定的学习
  • 11.8 半脑
  • 11.9 哑铃理论
  • 第12章 学习意义
  • 12.1 一个积木拱门场景
  • 12.2 学习意义
  • 12.3 统一框架
  • 12.4 结构与功能
  • 12.5 结构的功能
  • 12.6 积累
  • 12.7 积累策略
  • 12.8 不统一的问题
  • 12.9 例外原则
  • 12.10 塔的工作原理
  • 12.11 原因如何起作用
  • 12.12 意义与定义
  • 12.13 桥梁定义
  • 第13章 看见与相信
  • 13.1 重新构想
  • 13.2 边界
  • 13.3 看见与相信
  • 13.4 儿童的绘画框架
  • 13.5 学习脚本
  • 13.6 边界效应
  • 13.7 副本
  • 第14章 重新构想
  • 14.1 运用重新构想
  • 14.2 主体-支撑概念
  • 14.3 方法和目的
  • 14.4 看见正方形
  • 14.5 头脑风暴
  • 14.6 投资原则
  • 14.7 组件与整体论
  • 14.8 消极思维的力量
  • 14.9 相互作用-正方形
  • 第15章 意识与记忆
  • 15.1 记忆思维状态
  • 15.2 自我检查
  • 15.3 记忆
  • 15.4 关于记忆的记忆
  • 15.5 固有幻觉
  • 15.6 多种记忆
  • 15.7 记忆重新排列
  • 15.8 记忆的解剖结构
  • 15.9 干扰与恢复
  • 15.10 失去条理
  • 15.11 递归原则
  • 第16章 情感
  • 16.1 情感
  • 16.2 思维发展
  • 16.3 思维原型专家
  • 16.4 交互排斥
  • 16.5 雪崩效应
  • 16.6 动机
  • 16.7 利用
  • 16.8 刺激与朿激
  • 16.9 婴儿情感
  • 16.10 成人情感
  • 第17章 发展
  • 17.1 自我教育的顺序
  • 17.2 依恋学习
  • 17.3 依恋简化
  • 17.4 功能性自治
  • 17.5 发展阶段
  • 17.6 发展的先决条件
  • 17.7 遗传时间表
  • 17.8 依恋影像
  • 17.9 不同的记忆跨度
  • 17.10 智能创伤
  • 17.11 智能理想
  • 第18章 推理
  • 18.1 机器一定要有逻辑吗
  • 18.2 推理的链条
  • 18.3 链接
  • 18.4 逻辑链条
  • 18.5 强有力的论证
  • 18.6 从多少到大小
  • 18.7 数字是什么
  • 18.8 数学变得更难了
  • 18.9 强韧与恢复
  • 第19章 词汇和理念
  • 19.1 意图的根源
  • 19.2 语言智能组
  • 19.3 词汇与理念
  • 19.4 客体与属性
  • 19.5 多忆体
  • 19.6 识别器
  • 19.7 权衡证据
  • 19.8 泛化
  • 19.9 识别思维
  • 19.10 封闭圆环
  • 第20章 背景与意义不明确
  • 20.1 意义模糊
  • 20.2 处理意义模糊
  • 20.3 视觉上的意义模糊
  • 20.4 锁定与清除
  • 20.5 微忆体
  • 20.6 忆体的螺旋
  • 20.7 联结
  • 20.8 联结线
  • 20.9 分布式记忆
  • 第21章 Trans-框架
  • 21.1 思维的代词
  • 21.2 代原体
  • 21.3 Trans-框架
  • 21.4 智能体之间的沟通
  • 21.5 自动性
  • 21.6 Trans-框架代原体
  • 21.7 用代原体泛化
  • 21.8 注意力
  • 第22章 表达
  • 22.1 代原体和多忆体
  • 22.2 独原体
  • 22.3 去专门化
  • 22.4 学习与教学
  • 22.5 推理
  • 22.6 表达
  • 22.7 原因与从句
  • 22.8 干扰
  • 22.9 代词和指代
  • 22.10 语言表达
  • 22.11 创造性表达
  • 第23章 对比
  • 23.1 差异的世界
  • 23.2 差异与副本
  • 23.3 时间闪烁
  • 23.4 “更”的意义
  • 23.5 外国口音
  • 第24章 框架
  • 24.1 思维的速度
  • 24.2 思维框架
  • 24.3 Trans-框架的工作原理
  • 24.4 默认假设
  • 24.5 非言语推理
  • 24.6 方向忆体
  • 24.7 图片-框架
  • 24.8 图片-框架的工作原理
  • 24.9 识别与记忆
  • 第25章 框架编队
  • 25.1 一次一个框架?
  • 25.2 框架编队
  • 25.3 静止的世界
  • 25.4 连续感
  • 25.5 预期
  • 25.6 框架理念
  • 第26章 语言框架
  • 26.1 理解语言
  • 26.2 理解故事
  • 26.3 句子-框架
  • 26.4 聚会-框架
  • 26.5 故事-框架
  • 26.6 真正的句子与胡话
  • 26.7 名词的框架
  • 26.8 动词的框架
  • 26.9 语言与视觉
  • 26.10 学习语言
  • 26.11 语法
  • 26.12 出言有序
  • 第27章 审查员和玩笑
  • 27.1 恶魔
  • 27.2 抑制器
  • 27.3 审查员
  • 27.4 逻辑中的例外
  • 27.5 笑话
  • 27.6 幽默和审查制度
  • 27.7 笑
  • 27.8 好心情
  • 第28章 思维和世界
  • 弗勒克斯
  • 28.1 心理能量的谬误
  • 28.2 量与市场
  • 28.3 数量和属性
  • 28.4 精神高于物质
  • 28.5 思维和世界
  • 28.6 思维和机器
  • 28.7 个体身份
  • 28.8 重叠的思维
  • 第29章 思维的领域
  • 29.1 思维的领域
  • 29.2 同时运行的多重思维
  • 29.3 并行代原体
  • 29.4 跨领域通信
  • 29.5 统一的弊端
  • 29.6 孤独症儿童
  • 29.7 相似和类比
  • 29.8 比喻
  • 第30章 思维模式
  • 30.1 知道
  • 30.2 知道和相信
  • 30.3 心理模型
  • 30.4 世界模型
  • 30.5 认识自我
  • 30.6 意志的自由
  • 30.7 第三选项的谬误
  • 30.8 智能与智谋
  • 附录
  • A.遗传与环境
  • B.思维领域的起源
  • C.姿势与轨迹
  • D.脑的联结
  • E.生存本能
  • F.进化与目的
  • G.隔离与相互作用
  • H.人类思维的发展
  • 后记与致谢
  • 词汇与参考书目
  • 其他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和自己来一次心灵奇旅吧

    1. 这是一本横跨了分析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哲学、教育学、人工智能、语义学、比较语言学、逻辑学的书,但当你阅读进去后,你会发现这甚至不是一本书,这是一本你重新发现自己、发现人脑、发现人类、发现世界过程的东西。这本书的讲述流程,如果不仔细想,会觉得每章之间甚至都没有联系,但当你真正读懂了这本书后,你会发现联系存在于你学习后是否能够理解心智社会本身的逻辑:如果理解作者的逻辑,你就理解了心智的逻辑,而我们需要用心智的逻辑来思考书的逻辑。好,一起用心智的逻辑来思考吧。2. 正如《圣经 创世纪》中所述:“起初天主创造了天地。大地还是混沌空虚,深渊上还是一团黑暗,天主的神在水面上运行。天主说:「有光!」就有了光。天主见光好,就将光与黑暗分开。” 我们最初要了解心智,需要从找到 “光” 开始:人如何去做到那些看起来显而易见的任务,比如把积木搭成城堡。可能每个人都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个任务的难度,我们需要明白我们要做什么:需要 “看见” 积木,需要 “感知” 胳膊在哪里手在哪里,需要让胳膊和手拿到积木,需要不能让拿到的积木不打到头或者脸,需要让积木搭在特定的位置…… 人类心智问题的大部分核心就是:如何解决这些看起来” 显而易见 “的任务?明斯基在书中先给出一个能够分解的程序:智能体。简单来说,智能体就是人脑思维过程的基本执行单元,因为做得活不同,分为低级、中级、高级智能体。每一级都能够执行自己的任务,中级可以协调低级,高级可以协调中级。3. 由于智能体的概念如此重要,所以明斯基用了 8 章来介绍这个概念,这些章节内容要解决的问题包括:局部的功能和整体功能怎么区分?假设人是机器,会不会有自我?如果有自我,自我在哪里?自我的边界和自我的特点?那些存在与哲学、宗教、思想有关的问题?怎么形成智能和智能的目标?如何储存智能?4. 有了” 智能体 “的概念,我们就可以理解” 学习 “本身了,而有一些特殊概念的学习就很有意思了:人怎么学习 “空间”?人怎么 “看见”?人怎么将 “看见” 反馈到脑中 ?人怎么产生情感?这些问题不光是用智能体来思考智能,而是要逐步引出一个思维中最重要的概念:逻辑。明斯基指出:我们使用链接的方式进行一整个概念的理解,但我们方向不同链接似乎不止贯穿于我们的推理方式中,还存在于我们对空间和时间结构的思考方式中,这种链条正是逻辑的产生过程。由于过程极为复杂,明斯基又引入了新的概念 “代原体”,用来将链条前的流程理清。5. 逻辑产生后,我们怎么去思考逻辑?这必须引入一个新的工具,一个外部工具:语言。所以明斯基在从 19~22 章分别从词汇和识别、怎么处理词汇意义不明确、引入智能体的标准 trans 框架、如何表达语言这几方面来讲述语言和逻辑的关系。6. 到了这里,其实我们仍然离心智社会有点距离:比如如何理解差异、如何提高思维速度和进一步提高速度、怎么避免那些不当行为?而面对这些问题,明斯基都给出了合理的答案。这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 “思维” 做铺垫:怎么去理解思维的世界?怎么去发现思维的领域?怎么去分辨思维的模式?这里明斯基再次引入一个概念 “编码群”,不过也还好,毕竟到了 28~30 章,明斯基终于把心智社会解释到位了,这里完成了闭环。7. 说实话明斯基的这本书很难读,不是一般的难读,是那种拿起来就准备放下的书。没有其他领域的基础,特别是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学、人工智能、哲学、佛学、逻辑学其实要理解这本书的内容相当费劲。我一个每天一本书的人,读《心智社会》都要花 12 个小时才能读完。8. 换句话说,心智社会也不是孤立的一本书,是《失控》的开端,也是 AI 的中间体,更是笛卡尔的 “我思故我在” 的补充。这样的书,按理说写作质量不会太高,因为可能充满各种公式和图表,但实际上阅读时很流畅,因为并没有任何与底层数学知识有关的公式。而且,这本书的翻译更需要赞一下,能够多重理解概念的情况下还能准确找到汉语中对应词汇,这是另外一种能力,不亚于作者本人的创作,这个过程就像在翻译哈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9. 在这本书里,作者还利用了更神奇的一些写作方法,一些与脑中大脑细胞之间连接与记忆模式相同的方法:强弱连接。前 8 章是强连接,19~22 章是强连接,9~18 章和 23~27 章都是弱链接,28~30 章是强连接。但这些强弱连接之间也没有更明显的区分,因为不同章节之间是有回应的,也算是层层递进的。按 @易得的说法,这与道德经中的写法是一样的。10. 摘抄一句话:本书不应该被当作科学学术文本来阅读,而应该当作一次可以展开想象的冒险故事。对我来说,这确实是一次与自己以前的思维过程思维习惯思维模式来一次亲密接触,以悬浮的心态来完成了一次心灵的冒险之旅。最后,用《夜晚的潜水艇》或者《小径分岔的花园》的方式来结束这一次旅行吧。在一次思维畅游后,我瘫坐在潜水艇里,脑电波只有一条向上的直线。我不记得那一次的最初,我也不记得那一次的最终,隐隐约约能够记住,只有一些细节,很多努力干活的轨道工,几个轻轻抬帽致敬的胖总管。而我先是坐着轨道车进入山谷,然后出现了旋转轨道,我的轨道车变了过山车,我的旅程变成了一次冒险之旅,可对于怎么从冒险中脱离出来,我是不知道的。也许是到了那个到处都是黑色高山的地方,又或许是到了那个齐马蓝颜色的海底看海马嬉戏。反正,我经历了好多,又忘记了好多。留下来的,只有一个大的框架:trans - 框架。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心智社会》这本书,就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角度:把人看作一个复杂系统,这个复杂系统可以被拆成很多个独立运行的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特定功能,负责获取环境里的特定信息,然后做出直觉推理。你必须逐个审视,每一个模块都干了什么,又如何影响了整个复杂系统的运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思维方式比学科本身更重要

        就如作者自己所说,“思维方式比学科本身更重要”,这本书的思维方式非常有启发。如果国内会如何设计?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机械工业出版社有限公司

        机械工业出版社是全国优秀出版社,自1952年成立以来,坚持为科技、为教育服务,以向行业、向学校提供优质、权威的精神产品为宗旨,以“服务社会和人民群众需求,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己任,产业结构不断完善,已由传统的图书出版向着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电子商务一体化延伸,现已发展为多领域、多学科的大型综合性出版社,涉及机械、电工电子、汽车、计算机、经济管理、建筑、ELT、科普以及教材、教辅等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