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作者追踪出身贫困的孩子的人生经历,揭示贫困对他们的影响。

内容简介

1999年,大学扩招;2000年,大学全面取消分配制度。出身寒门的人,是否还能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本书作者艾苓任教于黑龙江绥化学院,学校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孩子来自贫困家庭。作者采访了2000年到2020年的21届毕业生,从中选出56个出身贫困的孩子,追踪了他们从出生到上学,从毕业求职到结婚买房等人生关键阶段的遭遇和选择。贫困如何耽误了他们更充分地挖掘自身潜力?贫困会留下哪些持久的心理烙印,又如何突破?出身不同的人,在认知和决策上有哪些差异?本书不仅试图以当事人的口述回答上述问题,更以动情的笔触,记录了他们在泥泞中的艰辛摸爬。没有奇迹,只有一点一滴地层层突破,不断累积确定的幸福和成就。作者将其称之为“摸爬式努力”。几乎每个故事都直戳人心,催人泪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刻骨铭心地谋生活,云淡风轻地讲故事
  • 上卷
  • 1. 没毕业证的毕业生
  • 2. 书法到底给了我什么
  • 3. 当爱情走出大学校园
  • 4. 那时候才知道,天塌了
  • 5. 惊心动魄是我生活的常态
  • 6. 强行“押送”去大学
  • 7. 请别叫“老板”,我不是商人
  • 8. 欠账,终归要还
  • 9. 他是我的救命稻草
  • 10. “老大”的履历一长串
  • 11. 那个就地翻跟头的女孩
  • 12. 考试经常是唯一的路
  • 13. 如果重新开始
  • 14. 身高以外的东西都可以改变
  • 15. 哪儿来的冷静
  • 16. 有些伤痛已经选择性遗忘
  • 17. 我们扎根的地方
  • 下卷
  • 18. 总有意外发生
  • 19. 乡下孩子王,要不要当
  • 20. 赌徒的女儿
  • 21. 一次次从零开始
  • 22. 那些年,那些尴尬
  • 23. 被看
  • 24. 那一夜,我们都没睡
  • 25. 流浪猫“牛肉”的主人
  • 26. 一切都是我争取的
  • 27. 国企非正式员工
  • 28. 斗志昂扬的刺猬
  • 29. 恐怖的门
  • 30. 网络作家“被诞生”
  • 31. 好疼好疼的高考
  • 32. 逃离深圳
  • 33. 心里有根
  • 34. 妈妈还在坐月子,爸爸走了
  • 35. 谢天谢地,我选择了你
  • 36. 总是难忘第一次
  • 37. 青年记者的自我诊治
  • 38. 我的世界你怎么懂
  • 39. 一点儿一点儿长大
  • 40. 最难的时候
  • 41. 一朵远行的木耳
  • 42. 被拒绝的手术
  • 43. 两个“95后”北漂的仪式感
  • 44. 杭州那场大雨
  • 45. 向温暖靠近
  • 46. 网贷这个坑
  • 47. 一直在路上
  • 48. 用什么治愈创伤
  • 49. 奔跑在暴雨中
  • 50. 深呼吸,十秒钟
  • 后记 泥泞中的摸爬者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8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干瘪无味

    80 后和 75 后,在童年、少年时,家庭物质生活大多匮乏,在那样的生活条件下,妥协和将就 几乎是每一个人必备的能力。在贫穷中读书、找工作也是大多数人所经历的。他们后来的 “成功” 大都受益于中国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而并非因为贫穷奋发。看到书名时,很自然地想到黄灯老师的《我的二本学生》和代哈哈的《千门万户》。人终究只能以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一生,想体会不同的人生,大都是通过影视和阅读,我以为书中的故事会同样精彩,会有很强的代入感或引人思考,实则相差甚远。我也很佩服自己,能把流水帐似的叙事、表达干巴的书读完。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我的二本学生》-东北绥化学院版

      黄灯的《我的二本学生》写的是 80,90 后的广州学生,中国南北的发展有 10 年的差异,北上深和省会城市有 10 年差距,省会城市和三四线城市再有 10 年差距。作者艾玲是 60 后,黑龙江省绥化学院教授,本书记述的是她教导的 90-00 后,56 个贫困生的故事,她写的这些孩子的经历,类似大城市的 70 后(家里还不是独生子)。全书资料收集很用心,但书写的真不如她的妈妈(姜淑梅),人物太多了,50 篇 56 个人物,看到后来感觉疲劳,有如千篇一律个人奋斗史,不如扎扎实实全面的写 5-10 个,而且没有后续,只是受访者的单方面讲述,没有客观视角,个体描述单薄,这方面比易小荷(《盐镇》差太多了。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痛苦烦恼和幸福快乐,都是比较和相对的,作者老娘写的《乱时候,穷时候》那时才真是黄连苦,苦难经历是人生的成长养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作者记述的这些贫困生对比黄灯记录的广州孩子,更苦的还是家庭观念和东北经济环境,谁都不愿意背井离乡,可东北在过去 20 年除了编制就没出路了,穷人的孩子只有南下。总的来说,时代好(国家好)也就是世道好,百姓也就好,东北会迎来振兴,我自己初中同学 40 年后聚会,当年学习好的都润在国外,日子过的一般,学习不好的在北京安安稳稳几套房子都比国外的富足和幸福。书中让人感动的是,中国人真是接力赛,每一辈都是再苦不能苦孩子,都是想着下一辈翻身,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竞争力吧。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愿意讲述自己过往的人,往往是到最后阶段还能笑得出来的人。毕竟,过去的难堪、狼狈、无助、痛苦,在最后的成功加持之下,都会自动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让成功更有理由,让眼下的生活在道德上站得住脚。而这恰恰是人之生而为人的最大本领之一:为自己定义,给自己解释。从真实的遭遇到真实的故事,经历就变成了经验,得以积累,得以传承。然而,有太多的人早已无法言说自己,遁入无语与静默的境地。生活或浓或淡,或苦或甜,日子一天天过去,是不是往后的每一天都是重复?在生活中提炼故事,在故事中摹写生活,让不能言说的人们也能借此穿梭在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自我世界和他者世界之间,何尝不是跟着又活了一回?在别人的故事里历尽沧桑,我好像又活过了几辈子,值得!

          1
          评论
        • 查看全部79条书评

        出版方

        真故图书

        “真故”图书是非虚构文学创作平台“真实故事计划”旗下出版品牌,Slogan为:真实打动世界,全网粉丝超800万。 《真故·女性叙事》《真故·90后叙事》等mook系列主题书,专注于收录非虚构作品,定期出版。 真实故事计划是国内头部非虚构文学平台,每天讲述一个从生命里拿出来的故事,发掘平凡生活中的吉光片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