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7.2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436千字
字数
2021-08-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内容简介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
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天人感应”思想及其影响,给出了如何理解中国环境史的一种文化视角。
目录
-
版权信息
-
序 “海外中国研究丛书
-
图示
-
致谢
-
许可声明
-
凡例
-
序言
-
中译本序言
-
模式
-
第一章 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
-
第二章 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
-
第三章 森林滥伐概览
-
第四章 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
-
第五章 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
-
第六章 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
-
特例
-
第七章 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
-
第八章 中国人在贵州地方的拓殖
-
第九章 遵化人长寿之谜
-
观念
-
第十章 大自然的启示
-
第十一章 科学与万物生灵
-
第十二章 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
-
结语
-
译后记
-
参考书目
-
索引
展开全部
《大象的退却》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等内容。
立论虽偏,偏的很专业
今天的中国境内,仅在云南边境的零散保护区内才能看到野生大象的踪迹,但在历史上,它的分布却广泛得多 —— 河南省的简称 “豫”,便是因远古时代有野象而得名 “豫州”,殷商时代常有捕猎野象之举,但三千多年来随着土地的开发和气候变化,大象逐渐退向西南的角落。《大象的退却》(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这个书名很容易被误认为是讲述 “野生动物历史变迁”,但那并非作者的重点,而不如说是把它作为一个象征和隐喻,指向那种对环境的过度开发,因为 “大象的退却” 所隐含对应的,便是中国人的步步紧逼。这种 “人与动物此进彼退” 的模式,当然不仅大象如此,因为当人类开发毁坏动物原有的栖息地时,所威胁的是生存在此的几乎所有物种,大象只是其中标志性的 “旗舰物种”。在这种开发进行中时,往往会造成人与野生动物之间的激烈对垒冲突,光绪《慈利县志》载:“野猪、獾子、猴盗稼,每秋日包谷垂实,山民枞金炬火,警逐之声,彻夜不绝。” 近年来有许多西双版纳人象冲突的报道,野象视村寨的田地为食堂,甘蔗、玉米、稻谷、香蕉都是它们采食的对象,偶尔甚至攻击人,这都意味着动物感到自己领地受侵犯时所激发的冲突 —— 宫崎骏的电影《幽灵公主》更以史诗般的风格讲述了这一对垒冲突的悲剧。这些几乎可说史不绝书,而其中最典型的也许是老虎而非大象,从中国历史上看,随着人类开发的推进,人虎冲突就大大激化,宋人蔡绦《铁围山丛谈》记载,北宋末年他从江南被流放到广西博白,当地的华南虎从不伤人,只是偶尔入村盗吃猪羊;十年后大批北方人躲避战乱到此,开辟田园,老虎伤人事件渐有所闻;到后来则变得和内地一样,吃人不吐骨头了。农业开发程度大大强化的宋代,是 “打虎英雄”(《水浒》中就有武松打虎、李逵杀虎)故事最多的时代,实非偶然。但作者伊懋可的用意既不在 “野生动物历史变迁”,也不在讨论人与动物冲突的模式,甚至不是为了探究 “大象的退却” 的真正原因(他几乎没提到气候变迁,而远古黄河流域远比现在温暖湿润,显然是当时大象能在此栖息的要因;在云南,大象的退却与 “瘴疠” 区域的缩小也同步进行),他的兴趣还是在于中国历史的发展模式,即中国人是如何认识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这种利用方式本身是否反过来造成了某种困境而使中国无法突破自身?他在序言中对此已开宗明义提出:“本书的第一个目标是简述真实的记录,尽可能是目前所知的真实的记录。第二个目标是试图解决一个问题:为什么这里的人们会以他们的那种方式与自然界的其余部分进行互动?更想尝试回答:这种互动方式有多么独特?” 在书中,他旁征博引以达成第一个目标,但所有这些文献梳理都是为了第二个目标,前者只是 “材料”,后者才是 “阐释”,而这阐释就牵涉到许多重大问题,比如中国人如何认识环境?如何与环境互动?是否有所谓 “东方水利专制主义”?是否导致了 “技术锁定” 而无法突破(这又涉及到 “停滞的帝国” 这个命题?)因此,我感觉作者在此无意按时间的推移来撰写一部中国环境史,他的兴趣是截取相关的素材,来讨论一些在他看来更为根本的问题。虽然全书的各部分是不同年份写的,但仍有一个清晰的结构,从中可以看出,这其实是社会科学式的写法。“大象的退却” 只是一个引子,接下来讨论森林的破坏、战争与短期效益(森林破坏的原因)、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然后是西方社会科学方法必不可少的个案研究,讨论嘉兴、贵州、遵化这三个有代表性的地方;最后是 “观念”,总结讨论中国人是如何认识自然的,为何导致了最终的 “技术锁定”、环境破坏与停滞。
《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本书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分为模式、特例、观念三大部分,包括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人类与大象间的三千年搏斗、森林滥伐概览、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汉人在贵州苗族家园的拓殖、遵化人长寿之谜、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等 12 章。本书核心内容:一、大象的退却,看大象的生存空间是如何一步步被压缩的。二、森林砍伐,看古代的滥砍滥伐现象,以及古人的森林保护意识。三、水利工程,看古人如何维持一个水利灌溉系统的有效性,“技术锁定” 是如何出现的。四、中国古人的环境观,看 “风水” 和 “天人感应” 思想如何影响统治者和普通百姓的生活。首先,人和大象的战斗是在三条战线上展开的,第一条战线是清理土地,用于农耕,从而毁坏了大象的栖息地;第二条战线是清除闯入人类定居点的大象;第三条战线是把大象看作有利可图的商品。在这场持久的斗争中,大象节节败退。其次,我们对中国古代环境的认识,大多启蒙于山水诗。伊懋可这本《大象的退却》,从中国古代文献中梳理出一部中国环境史,他引用的大量文献资料提醒我们,自古以来我们就有关于水利工程、矿业开采、治理盐碱地等多方面的环境资料记载,古人一直在扩大自己的宜居空间,一方面他们认为要尊重自然,另一方面,他们驯化、改造和利用自然的程度,在前现代社会几乎独步世界。最后,中国古人的环境观念中有 “风水”、“天人感应” 等说法,他们相信,大自然与人是有交流渠道的,如果人人行善,就会天降祥瑞,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风调雨顺,朝廷政治清明就会得到上天的特别眷顾,甚至黄河之水也会变清。天人感应思想是环境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的结合。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