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社会生物学之父” 、两届普利策奖得主爱德华·威尔逊力作,首度揭示创造的根本奥秘: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才是创造的本源。

内容简介

《创造的本源》是“社会生物学之父”爱德华·威尔逊全新力作,首度揭示创造的根本奥秘,回答了“创造是什么?如何创造?为什么创造对人类如此重要?”等三个关键性大问题。

书中指出:创造的内涵,阻碍创造的两种思潮,促进创造的五个因素,自然与创造的三重关系,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五种途径。最终提出,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才是创造的本源。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一 创造从何而来
  • 1 创造是什么
  • 2 篝火,开启创造的契机
  • 3 语言,创造的真正源泉
  • 4 崭新的原创方式带来创新
  • 5 审美惊喜, 标志性特征触发感悟
  • 二 什么阻碍了创造
  • 6 人类极端中心主义
  • 7 重科学而轻人文
  • 三 什么促进了创造
  • 8 终极因: 人类通过思考来实现生存
  • 9 基岩: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三种方式
  • 10 突破: 人类物种变得越来越统一
  • 11 遗传文化: 基因与文化协同进化的独特模式
  • 12 天性: 四个层面的改变释放创造力
  • 四 自然给创造灵感
  • 13 自然为母: 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 14 猎者凝神: 天人合一的极乐境界
  • 15 花园繁盛: 人类追寻的精神家园
  • 五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
  • 16 借助隐喻: 施展语言的魔法
  • 17 寻找原型: 人类共同情感的基础
  • 18 探索荒岛: 发掘相融的创造力
  • 19 运用讽刺: 赢得思想的胜利
  • 20 重振哲学: 迎接第三次启蒙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裝水的過程中提升茶杯的容量

    本書作者講人文藝術是從 600 萬年前人和猩猩在進化中分道揚鑣那一刻開始的。他認為那時候的一些事情直接決定了我們今天的審美。在這個科學技術當道,人文藝術日漸不受待見的時代,威爾遜還想給人文藝術指一條明路:但凡有點科學的眼光,就會發現現在的文藝其實是非常侷限的,有廣闊的領地尚未開發。作者更大膽的是他還想讓文藝幫助科學。這種幫助可不是像有些科學家說的那樣,什麼大科學家要從小學習小提琴以期獲得搞科研的靈感之類。威爾遜說的這個幫助是用文藝給科技賦予意義。“賦予意義” 解釋起來會比較複雜,簡單來說就是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現今的科學目標已經變得足夠小、足夠細分。這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也有後果,那就是科學離普通社會生活越來越有距離。藝術創作也好、科學的意義也好,威爾遜說的這些內容都是高層次的對話。我們讀這本書能得到些什麼呢?我認為它雖然不能帶給你直接的技能,但它可以提升氣質。有個比喻:人學習知識就好像往茶杯裡倒水,如果你這個茶杯小,裝不了多少水就滿了,那有再多的水也沒用。有些學習過程是裝水,但讀這本書是提升茶杯容量,保證讓你獲得一種 “一覽眾山小” 的感覺。以後誰再跟你說什麼文藝如何如何,你都不用擔心自己氣場不夠用。當然,雖然我們這次主要關心茶杯問題,但也會接觸到一些有意思的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0202年了,这本书中的观点应当成为一种共识

      进化论已经出圈了,这本书恰恰带你出圈,教你如何更新自己思考的角度,以一种更加宏大的视角看待创造。感谢徐佳老师让我知道爱德华・威尔逊,他成为了我不愿再错过他其他书的那种作者。


      爱德华・威尔逊是何许人呢?很牛逼,你可以自己百度,在我心目中,他首先是一个孩子,一个会蹲在地上看蚂蚁大战的孩子,他是我未泯的那一点童心。可他又远远超越了一个好奇的孩子,他是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一个像灭霸一样的思想者,只不过他没有指环也不想毁灭人类。他的思考来自于自然,他诗意的语言也和森林草原融为一体,他的这本小书,值得我们细细品读。
      这本书不长,体量和《常识与通识》差不多,总共分为五个大章节:创造从何而来,什么阻碍了创造,什么促进了创造,自然给创造灵感,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你只需翻翻目录就能看出这本书的逻辑。而我特别想分享下面这些。
      首先,人类自我中心。在很多时候我们都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思考问题的,普罗泰格拉不是正好说过 “人是万物的尺度”。所以很长时间以来我们的人文学科研究比如文学历史学政治学等等都是从人类社会出发的,我们从有限的历史资料里研究从古至今的人类文化变迁。
      而科学的发展给了我们特别好的机会让我们用不同的视角来考察人类社会 —— 一个更广大的视角,这离不开生物学和考古学的发展。我们很欣喜这样的历史研究越来越多,这样的读物也越来越多,让我们有丰富的角度探查人的本源和世界的本源。而恰恰是这种人文和科学的结合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的创造 —— 我们从仿生,逐步开始理解生命,甚至制造生命。
      本书的最后一章值得所有企业家思考,作者提出了五条为创造助产的洞见:借助隐喻,寻找原型,探索荒岛,运用讽刺和重振哲学。
      隐喻既来自于本能,又汇聚了后天习得的东西。“各式各样的隐喻汇聚在一起创造出了艺术的原型”。而原型,则是我们人类共同情感和共同记忆所塑造出来的那些东西 —— 也就是华衫老师所说的 “母体”。探索荒岛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连接才能创造更多连接,只有碰撞才能产生火花。接下来两章的内容,我我我我我也概括不了了,总之,好书!
      我们总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生活方式,了解其他的生物,了解我们的地球和宇宙,总是好的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创造的本源》

        和一般的人文艺术作家不同,威尔逊讲人文艺术是从 600 万年前人和猩猩在进化中分道扬镳那一刻开始的。他认为,那时候的一些事情,直接决定了我们今天的审美。在这个科学技术当道,人文艺术日渐不受待见的时代,威尔逊还想给人文艺术指一条明路:如果你有一点科学的眼光,你会发现现在的文艺其实是非常局限的,还有广阔的领地没有开发。本书核心内容:一、人类在人文艺术方面的创造力,在本质上其实是来源于生物进化。二、人文艺术发展的本质和基石,应该是基于社会功能,而不是自我陶醉。三、现在的人文艺术和科学都陷入了发展上的困境,需要互相影响和借鉴才能突破。第一,人类在人文艺术方面的创造力,在本质上其实是来源于生物进化。说到底是源于我们的社交需求和能力,一方面我们需要听故事,另一方面我们又能通过语言讲故事。语言是人文艺术最基础的起源。第二,人类在进化层面上,除了进化出 “利己” 的基因之外,我们也有一部分 “利他” 的基因,有的时候甚至为了利他不惜自损。这从个体基因保存的角度来看,是无法理解的,但是之所以这种基因被保留下来,是因为它的存在有利于群体选择,也就是有利于整个社群的生存。这就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人的社会功能需求是远远大于其他动物的,人文艺术发展的本质和基石,应该是基于社会功能,而不是自我陶醉。第三,因为种种原因,当下的自然科学和人文艺术都被局限在狭小的自我领域中。例如所有的人文艺术其实都受限于人的生理感官,例如听觉和视觉范围,而当下的大部分自然科学,则都在研究非常细小的领域。双方如果想要达到本质上的创新突破,就应该从对方的领域中,借鉴知识和视角。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湛庐文化

        “湛庐”之名取自相传是春秋时铸剑大师欧冶子“十年磨一剑” 所铸造的,享有“天下第一剑”之誉的湛庐剑。 北京湛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国内领先的专业出版商,专业从事经济管理类、心理学类图书的策划和出版。湛庐倡导“独立”“理性”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实现独立思考、理性分辨,让读者运用自己的理智,用理性之光照亮蒙昧的心智。我们倡导“精进”“深入”的阅读,努力帮助读者降低阅读成本,提升阅读价值,让"无价"的内容能转化成出版相关者应获得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