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本书带你重回想象之外的日本现场,直击“低欲望”表象下的真实职场。

内容简介

“低欲望社会”中“迷惘的一代”?没有定性、吃不得苦、缺少奋斗目标?是年轻人的就业观出了问题吗?我们真的了解日本的年轻人吗?

上世纪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破灭,终身雇用制和论资排辈的时代走向终结,就业方式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双向选择带来的是自由,也是压力。曾经,找到一份工作就意味着稳定的人生;如今,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这些年轻人渐渐对当初的选择产生了质疑——“这个行业真的适合我吗?”“保持现状似乎就是在走下坡路……”“选择越来越少,我还能做什么?”

三十岁上下,换跑道似乎还不太迟。年轻人以不断改变对抗不安,在职场中漂流不定,寻找属于自己的生存方式。是去更大的企业,还是选择有潜力的新兴中小企业?是彻底转行,还是自己创业,或是留学深造?究竟如何改变,该漂向何方?

目录

  • 版权信息
  • Digital Lab简介
  • 前言
  • 第1章 好似身处漫长隧道之中
  • 第2章 到底什么才是我“可以胜任的工作”
  • 第3章 遇到了“理想的上司”,所以辞了职
  • 第4章 安于现状,就会跟时代一起“堕落”
  • 第5章 无所谓工作是否适合自己
  • 第6章 不希望“结婚、生子、买房、结束”
  • 第7章 选项的不断消失真是太可怕了
  • 第8章 正因为总是不安,所以只能不断前行
  • 后记
  • 文库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3.7
2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何重新找回工作的动力?

    本书出版于 10 年前,讲述的是当时工作的,也就是日本 80 后们的困惑,考虑到日本战后开始发展早中国 20 年,本书讲述的 8 位打工者的故事,可能会让现在准备进入职场 00 后,看后心有戚戚焉,而他们的家长也应该阅读此书,理解不一样的年轻人。最近刷到一个短视频看到一位高三女生的父亲,因为痛心孩子每天早 6 点到晚 11 点的学习,不够睡眠,要购买一辆房车停在学校门外,这样能让女儿多些睡眠时间。可见当下高考的竞争残酷,其实中国恢复高考的半个世纪(47 年),社会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看日韩台这些汉文化圈,出生率下降和高校扩招,上大学已经普及,但是千年的科举制度,已经习惯性要阶层跃迁的路径依赖,名校(985)和公务员还属于独木桥,稻作民族天生的危机感,也让家长希望孩子能进 “保险箱”。看这本书的时候,问了一圈周围的朋友现在国内年轻人的就业情况。总结起来:    a. 写字楼里面的高薪职位竞争激烈,要求名校门槛。    b. 城市普通职位很多但起薪低,年轻人流动率高。    c. 制造业工厂最缺人,起薪不高,年轻人不愿意去。    d. 硕博已经明显贬值,海外名校的博士回国能到中学入职都是不错的出路,更不要说国内普通高校的硕博。本书 8 位职场人士的故事,都是写字楼的白领,遇到的困惑:   ・公务员和大公司的论资排辈,每天做的文档工作会对个人价值和工作意义产生怀疑。   ・写字楼里的高级公司业绩的压力和公司会面临被并购和经济危机时的不安全感。   ・日本年轻人遇到职业危机也选择学习进修,学英语读 MBA。   ・日本 10 年前的就业率和中国类似,我们现在大量的灵活就业(网约车,快递员和外卖员)占 14%,日本其实也有 17%,并且还有大量妇女退职在家。总结起来两大误区:最大的误区在于没有明白工作是什么?把工作当成一种资格,认为好大学就会有好工作,有好工作就会有好的前程,典型的汉文化圈的科举文化,失去工作就是失去一种资格。而没有明白工作的核心是为社会(客户)服务(解决问题),所以一间小店可以一直工作到你不愿意服务为止,而不是到年龄就要退休下岗。因为工作是为解决问题,所以需要学习的不是考试成绩,而是一门技能,目前大学生毕业时除了会考试并不具备技能,这样需要重新学习,在工厂(制造业)才是最好的学习岗位,而写字楼和政府大厦里很难学到技能,大多数是熬资历,如果出现单位的裁撤和并购重组,会面临从头再来,任何资格类的进修和学习如果超过 30 岁都变成废纸,反而在制造业工厂,如果在生产线上多少都是学会一项技能,就是遇到企业危机,但个人已经掌握了技能,反而容易在行业内能找到工作。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是一成不变而是追求工作意义

      要是放缓前进的脚步,不安情绪就会随之降临。不能停、不能停 —— 尽管在他的胸腔里,还不断回旋着这样的声音。启发:从这角度来看,安于现状,但并不是做一成不变的事,而是有自己清晰的目标,能找到工作的意义,也是一种幸福,一种享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心定下来,职场才不会漂流

        读这本书一直进入不了状态,磕磕绊绊,书本完结又代入不了情绪,写心得就找不到下笔的角度。体制内工作多年的我,年龄和工作实际,已体会不到书本里每个主人公的扎心追问 —— 自己究竟适合什么工作。同时又因为日本的职场文化与我国还是略有差异,共情起那些跳槽者所思所想,总有隔靴搔痒的感觉。日本的职场文化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企业内工会制 “三件神器”。本书以跳槽做为切入点 —— 是一种既现实又很反传统的视角。里面人物的背景是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带来的就业冰河期,但作者并不是从大学生找工作的难度立意,而是以八位受过良好的教育的大学生,让他们的所思所想观照时代之变中新一代与老一代的职业观的冲突。文中的这些大学生们没有找工作困难者,而且每个人的第一份工作都是前辈眼里的理想工作,大公司的终身雇佣,稳定、安全,但这些大学生却在安定中都有一颗不安定的心,以前辈眼里极不负责任的行为,从大公司跳到小公司,从稳定跳向了不确定性,他们是如何想的,他们又有哪些职业规划观念,职业可以给我们带来那些全新的职业价值观,这正是本书给我们的启迪。本书的八个人物,分别用他们的八个小故事,回答人们普遍关心的一些职业观念,比如:铁饭碗是不是就是好?学生时代的理想与真实职场嫁接时能切合我的真实需求吗?保持现状是否意味着堕落?依仗着年轻的优势,是不是应该多尝试几种可能?是年轻骚动的心对抗人生的焦虑与不安,还是年轻率性对自己极不负责任的撕扯,文末作者又详细罗列了这八位职业转型者的最后结局,他们确实是完成了自己的又一次自我发现之旅。看来人生要想自我实现,就的在变化中不断折腾。本书的切入点很小,但视角很大,正如文中所说,在日本的就业冰河期被冠名 “迷茫的一代”,并不是某个个体的行为,不能简单地归结为 “年轻人的职业意识” 问题,是 “社会构造” 推动的整体社会观念的变化。文末也谈点自己小感想:1、公司大小,企业的价值变不天然是从业者个人的大小与价值,在择业选择中,稳定、安全、高薪并不代表成功,人要有更好的自我实现,就得找到公司发展与自己能力相互成就的职业,在这样的职业生涯中人才最有成就感。2、好工作并不等于好职业,正如后记所说,所谓职业,就是工作的个人通过各自的努力与奋斗所积累、确立起来的产物,职业并不是个状态,而是一个强化自已的正反馈系统。3、有人的地方也就有江湖,所以工作不仅仅是完成绩效的过程,更多的是通过人际关系的沟通与协调积累资源和放大资源的过程。所以职场环境也很重要,尤其是你的顶头上司很渣,你换不了他你就换公司。我们要改变的是我们自己,并不是其它人。4、如果以稳定为职场目标,那你就进入体制之内,但你一定要有耐得住一眼看到头的生活,如果你不想在这里磨灭掉进取心,就找到一个有上升空间的职业,这样在期望值的加持下,你才难保持积极的竞争状态。5、不管任何时候,都要平衡好生活与工作,要记住,努力工作,我们永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6、在法律和道德边界内做事,有些游走在法律边缘外的职业就如赌博,虽然可以博取到暴利,但也可能输的一无所有。7、想一想不如动起来,我们一旦停止奔跑,可能就会面临着被命运所淘汰。最重要的是明白,在众多选项面前,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1
          3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翻译出版社,成立于1978年1月,系世纪出版集团的成员。上海译文出版社以译介和传播世界各民族优秀文化为主要任务,拥有众多精通英、法、俄、德、日、西班牙、阿拉伯等主要语种并具备学科专业知识的资深编辑;其强大的译作者队伍中多为在外语和中文方面学有专长、造诣精湛的专家学者;该社同各国主要的出版社和版权代理机构有着广泛、持久的联系,在国际图书版权贸易领域信誉卓著。三十多年来,上海译文出版社一直致力于翻译、编纂和出版外国文学作品、社会科学学术著作,以及各种双语词典和外语教学参考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