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经典畅销书《非暴力沟通》全新修订升级版。

内容简介

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它来谈话和聆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做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把谈话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

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译序
  • 序言
  • 致谢
  • 第一章 由衷的给予
  • 导言
  • 转变注意力的焦点
  • 非暴力沟通过程
  • 非暴力沟通的运用
  • 小结
  • 第二章 疏离生命的语言
  • 道德评判
  • 做比较
  • 推卸责任
  • 其他疏离生命的沟通形式
  • 小结
  • 第三章 不带评论的观察
  • 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区分观察和评论
  • 小结
  • 练习一:观察还是评论?
  • 第四章 体会与表达感受
  • 压抑感受的代价
  • 区分感受与想法
  • 建立感受词汇表
  • 小结
  • 练习二:表达感受
  • 第五章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
  • 听到不中听的话有四种选择
  • 需要:感受的根源
  • 说出需要
  • 从情绪的奴隶到主人的自由之路
  • 小结
  • 练习三:体会需要
  • 第六章 提出请求,丰盈生命
  • 使用正向、具体的语言
  • 有意识地提出请求
  • 请求对方重述你的话
  • 请求诚实表达
  • 在团体中提出请求
  • 区分请求与要求
  • 阐明提出请求的目的
  • 小结
  • 练习四:表达请求
  • 第七章 以同理心倾听
  • 不去做什么,只是在那里
  • 倾听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复述
  • 持续同理他人
  • 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同理
  • 小结
  • 练习五:以同理或非同理的方式回应他人
  • 第八章 同理心的力量
  • 同理心的疗愈作用
  • 同理心与袒露内心脆弱的能力
  • 以同理心化解危险
  • 当对方说“不”
  • 使乏味的对话变有趣
  • 当他人保持沉默
  • 小结
  • 第九章 爱自己
  •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
  • 面对自己的不完美
  • 转化自我评判和自我要求
  • 非暴力沟通的哀悼
  • 自我宽恕
  • 圆点外衣带给我的教训
  • 不做任何没有乐趣的事!
  • “不得不”转化为“我选择”
  • 培养觉察力,理解行为背后的动机
  • 小结
  • 第十章 充分表达愤怒
  • 区分刺激与原因
  • 愤怒的核心:服务生命
  • “刺激”与“原因”:实践的启示
  • 表达愤怒的四个步骤
  • 先同理他人
  • 给自己时间
  • 小结
  • 第十一章 化解冲突,调和纷争
  • 人与人的连结
  • 非暴力沟通冲突解决与传统冲突解决的不同
  • 非暴力沟通化解冲突的步骤
  • 需要、策略以及分析
  • 超越语言,感知需要
  • 需要被听到了吗?
  • 痛苦阻碍聆听,同理舒解痛苦
  • 用此刻可回应的、正向的行动语言化解冲突
  • 使用行动语言
  • 翻译他人说的“不”
  • 非暴力沟通与调解人的角色
  • 当人们不愿意面对面对话
  • 多管闲事的非正式调解
  • 小结
  • 第十二章 为了保护使用强制力
  • 采取强制力背后的思考
  • 惩罚性强制力的种类
  • 惩罚的代价
  • 惩罚的局限
  • 在校园使用保护性强制力
  • 小结
  • 第十三章 解放自我,协助他人
  • 摆脱旧有模式的束缚
  • 化解内在冲突
  • 呵护我们的心灵环境
  • 用非暴力沟通取代诊断
  • 小结
  • 第十四章 用非暴力沟通表达感激与赞赏
  • 感激背后的意图
  • 表达感激的三个要素
  • 接收来自他人的感激
  • 对赞赏和感激的渴望
  • 当你不愿表达感激时
  • 小结
  • 后记
  • 资源
  •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
  • 人类共有的一些基本感受
  • 人类共有的一些基本需要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 加载中...

出版方

华夏出版社

华夏出版社是一家综合性出版机构,以专业出版为特色,兼顾大众出版与教育出版,在经济、管理、西方哲学、传播学、社会学、人类学、医学等专业出版门类形成主题系列,规模优势与品牌优势,在图书市场占据较大的份额,在读者中享有良好的信誉和阅读忠诚度。曾系统推出“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百部”、“中国现代文学百家”,成为文学经典阅读的基本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