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部诗歌总集,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内容简介

《诗经》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商末(或说周初)到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存目311篇,其中6篇有目无辞。共分风、雅、颂三部。

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系列的《诗经》以十三经注疏本《诗经》为底本,约请专家注释疑难词句及典故名物,并进行了全诗翻译。评析部分从文学、历史、哲学、民俗、语言、文化学等多个角度对诗篇文本进行解读。在校对文字、注释及作品辨伪、评析方面尽可能汲取先贤时彦的最新研究成果。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诗经(上册)
  • 前言
  • 国风
  • 周南
  • 关雎
  • 葛覃
  • 卷耳
  • 樛木
  • 螽斯
  • 桃夭
  • 兔罝
  • 芣苢
  • 汉广
  • 汝坟
  • 麟之趾
  • 召南
  • 鹊巢
  • 采蘩
  • 草虫
  • 甘棠
  • 行露
  • 羔羊
  • 殷其雷
  • 摽有梅
  • 小星
  • 江有汜
  • 野有死麕
  • 何彼矣
  • 驺虞
  • 邶风
  • 柏舟
  • 绿衣
  • 燕燕
  • 日月
  • 终风
  • 击鼓
  • 凯风
  • 雄雉
  • 匏有苦叶
  • 谷风
  • 式微
  • 旄丘
  • 简兮
  • 泉水
  • 北门
  • 北风
  • 静女
  • 新台
  • 二子乘舟
  • 鄘风
  • 柏舟
  • 墙有茨
  • 君子偕老
  • 桑中
  • 鹑之奔奔
  • 定之方中
  • 相鼠
  • 干旄
  • 载驰
  • 卫风
  • 淇奥
  • 考槃
  • 硕人
  • 竹竿
  • 芄兰
  • 河广
  • 伯兮
  • 有狐
  • 木瓜
  • 王风
  • 黍离
  • 君子于役
  • 君子阳阳
  • 扬之水
  • 中谷有蓷
  • 兔爰
  • 葛藟
  • 采葛
  • 大车
  • 丘中有麻
  • 郑风
  • 缁衣
  • 将仲子
  • 叔于田
  • 大叔于田
  • 清人
  • 羔裘
  • 遵大路
  • 女曰鸡鸣
  • 有女同车
  • 山有扶苏
  • 萚兮
  • 狡童
  • 褰裳
  • 东门之
  • 风雨
  • 子衿
  • 扬之水
  • 出其东门
  • 野有蔓草
  • 溱洧
  • 齐风
  • 鸡鸣
  • 东方之日
  • 东方未明
  • 南山
  • 甫田
  • 卢令
  • 敝笱
  • 载驱
  • 猗嗟
  • 魏风
  • 葛屦
  • 汾沮洳
  • 园有桃
  • 陟岵
  • 十亩之间
  • 伐檀
  • 硕鼠
  • 唐风
  • 蟋蟀
  • 山有枢
  • 扬之水
  • 椒聊
  • 绸缪
  • 杕杜
  • 羔裘
  • 鸨羽
  • 无衣
  • 有杕之杜
  • 葛生
  • 采苓
  • 秦风
  • 车邻
  • 小戎
  • 蒹葭
  • 终南
  • 黄鸟
  • 晨风
  • 无衣
  • 渭阳
  • 权舆
  • 陈风
  • 宛丘
  • 东门之枌
  • 衡门
  • 东门之池
  • 东门之杨
  • 墓门
  • 防有鹊巢
  • 月出
  • 株林
  • 泽陂
  • 桧风
  • 羔裘
  • 素冠
  • 隰有苌楚
  • 匪风
  • 曹风
  • 蜉蝣
  • 候人
  • 鸤鸠
  • 下泉
  • 豳风
  • 七月
  • 鸱鸮
  • 东山
  • 破斧
  • 伐柯
  • 九罭
  • 狼跋
  • 诗经(下册)
  • 小雅
  • 鹿鸣
  • 四牡
  • 皇皇者华
  • 常棣
  • 伐木
  • 天保
  • 采薇
  • 出车
  • 杕杜
  • 鱼丽
  • 南有嘉鱼
  • 南山有臺
  • 蓼萧
  • 湛露
  • 彤弓
  • 菁菁者莪
  • 六月
  • 采芑
  • 车攻
  • 吉日
  • 鸿雁
  • 庭燎
  • 沔水
  • 鹤鸣
  • 祈父
  • 白驹
  • 黄鸟
  • 我行其野
  • 斯干
  • 无羊
  • 节南山
  • 正月
  • 十月之交
  • 雨无正
  • 小旻
  • 小宛
  • 小弁
  • 巧言
  • 何人斯
  • 巷伯
  • 谷风
  • 蓼莪
  • 大东
  • 四月
  • 北山
  • 无将大车
  • 小明
  • 鼓钟
  • 楚茨
  • 信南山
  • 甫田
  • 大田
  • 瞻彼洛矣
  • 裳裳者华
  • 桑扈
  • 鸳鸯
  • 车舝
  • 青蝇
  • 宾之初筵
  • 鱼藻
  • 采菽
  • 角弓
  • 菀柳
  • 都人士
  • 采绿
  • 黍苗
  • 隰桑
  • 白华
  • 绵蛮
  • 瓠叶
  • 渐渐之石
  • 苕之华
  • 何草不黄
  • 大雅
  • 文王
  • 大明
  • 棫朴
  • 旱麓
  • 思齐
  • 皇矣
  • 灵台
  • 下武
  • 文王有声
  • 生民
  • 行苇
  • 既醉
  • 凫鹥
  • 假乐
  • 公刘
  • 泂酌
  • 卷阿
  • 民劳
  • 桑柔
  • 云汉
  • 嵩高
  • 烝民
  • 韩奕
  • 江汉
  • 常武
  • 瞻卬
  • 召旻
  • 周颂
  • 清庙
  • 维天之命
  • 维清
  • 烈文
  • 天作
  • 昊天有成命
  • 我将
  • 时迈
  • 执竞
  • 思文
  • 臣工
  • 噫嘻
  • 振鹭
  • 丰年
  • 有瞽
  • 载见
  • 有客
  • 闵予小子
  • 访落
  • 敬之
  • 小毖
  • 载芟
  • 良耜
  • 丝衣
  • 鲁颂
  • 泮水
  • 商颂
  • 烈祖
  • 玄鸟
  • 长发
  • 殷武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经典适合吟诵朗读

    从吴军老师的新书阅读写作讲义里面课后思考题读过来的。很惭愧的反思,上次读诗经还是高中备考,充满目的性地读书背诵。现在没有了备考的压力,好好来读读经典吧,顺便把吴军老师新书里面的思考题做好思考好。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人满足的《诗经》

      给 19 本的第一周的文学课结束了。一周两次,每次三个小节,一小节 45 分钟,相当于 6 个四十五分钟。第一次课主要是介绍了我们这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就是如果只能介绍十个专题,将会是什么,《诗经》没得说的,一定占一个,所以后来我就布置作业让他们每人在《诗经》里面找一首进行赏析。今天下午是第二次课,既是对他们的作业进行点评,也是对《诗经》的一次学习。我担心的问题当然出现了,就是有些学生没选对材料,没选对《诗经》的篇目,但是令我意外的是有的同学理解得非常透彻,看来是下了力气去看的。怎么把《诗经》讲得更具有现代性,然后又让他们体会到一种久远的美感。我的方法是这样,比如《关雎》我以前就实验很多遍了,重点讲求之不得,辗转反侧,不要跟着毛诗去讲什么后妃之德。《桃夭》重点的是展示桃花的图片,先让他们有粉红色系的美感的视觉冲击,然后再去讲桃花。今天下午的惊喜是青青子衿,子宁不嗣音?如果是结合现代性就是我不给你发微信,难道你不会给我发微信吗?我不来找你,难道你不能来找我吗?情感是现代性的,但是美感又是古代的。当然还有我之前就很喜欢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我看到有同学选择了进行赏析,当然也非常惊喜,云胡不喜?我一定会给他们介绍的。所谓伊人还没给他们讲,下节课会讲。以前我的储备就那么多了。但是今晚我有个想法,诗三百诗三百,我为什么只给他们选这三篇?我觉得用同样的方法论,应该可以在诗三百里面挑选出更多,所以今晚我就上得到电子书搜《诗经》。我在这里要推荐的是中华书局的全本全注全译的《诗经》,就是那些古文你能看懂当然最好,看不懂全部,有一两句你喜欢的也很好啊,这一两句就是要给留学生去读去写去背的,其他的理解你可以用现代文啊,然后这个版本的《诗经》用一种现代诗的方法来注释,我很喜欢,就是我不打算深入研究,就一眼扫过大概是什么意思,并不需要你搞得很深。然后这本书的每一个大的部分有解释,每一篇还有编者的题解,他们给出自己的判断,我读了以后非常过瘾,了解到很多,有种满足感。这是我起这个题目的由来。我接下来的计划就是这个周末把这个全本《诗经》逐个浏览一遍,看看还有什么可以给留学生讲的,下次课讲。如果我对你有一个希望,我希望你不要陷在那些两千多年前的艰涩生僻的词语里,我希望你在某些熟悉的句子里感受到熟悉的情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4年第十五本

        这样的书应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元典。一个比较深的感受是:通读熟读此书后,可以感受以前读的很多史经子集都走了弯路。如果吃透本书,可能后面的读其他的书就会有 “事半功倍,举一反三” 的效果;也会有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的感觉;更会有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的傲娇。最重要的是,如果可能,将孩子带入《诗经》情境,孩子读书,或许会少许多磕绊。古时古人古语古事古式,都那么美好,令人神往!前提:需要下功夫阅读通顺,感受韵律美。要先看注释,学习古汉语,认知汉字,才能体会所叙述的精彩。吃好饭,需要好的食材,好的厨艺。读好书,需要你的工夫。缺一不可。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