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类型
8.3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18千字
字数
2015-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古代中国为什么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85岁高龄的历史学家许倬云,讲述中华民族的万年历程。
内容简介
《说中国》是许倬云先生近年来重要的著作,撰写期间备受中外学者期待。他持续思索中华民族的内涵和外延,在世界文明存在(Being)和变化(Becoming)之大潮中,分析中国应如何自处,也期盼中国能正确认识自己的特性,融入全球化之中。
目录
-
版权信息
-
卷首语
-
自序 我们究竟是谁?
-
绪论 在全球化的时代审察自己
-
第一章 新石器时代族群的分合
-
第二章 夏商周:核心的形成
-
第三章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念
-
第四章 天下帝国:关键性的秦汉时代
-
第五章 秦汉时代的扩张
-
第六章 天下国家模式的衰坏
-
第七章 隋唐的天下国家
-
第八章 宋、辽、金和西夏的时代
-
第九章 金、元时代的外族征服
-
第十章 明代:专制皇权(上)
-
第十一章 明代:专制皇权(下)
-
第十二章 满清时代:最后一个征服王朝(上)
-
第十三章 满清时代:最后一个征服王朝(下)
-
第十四章 后论:复杂共同体的形成(上)
-
第十五章 后论:复杂共同体的形成(下)
-
附录 《说中国》·解说
展开全部
“中国”是一个几千年演变的共同体。
许倬云教授以系统论的方法,围绕着 “中国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是谁” 这个问题,从新石器时代谈起,一直到清朝结束前夜,讲述 “华夏 / 中国” 这一个复杂的共同体是如何不断演变的。本书的结构体例、行文风格,均属于 “大历史” 的范畴,没有铺陈细节,也没有繁琐的论证,而是选择每个时代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方面的关键点,以及相互间的互动,来勾勒出各个时代的面貌,其中多有令人击节的真知灼见,也不时流露出作者对中国文化和当代社会的深切关怀。
除夕翻书:审慎地看待这个世界
书摘:世界在改变,中国也在改变。在这几千年来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审察自己的归属和认同,也审察族群归属和认同的原则,应是非常严肃的课题。庶几我们不被狭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挟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中国人能如此自我审察,对世界是有益处的;邻近的其他国家,在中国的自我审察过程中,不能责备中国,认为中国是以民族情绪威胁他们;中国也因为对自己有所了解,不至于产生大国沙文主义,也会因此消减四周邻居的敌意。
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
每日一书:《说中国:一个不断变化的复杂共同体》。许倬云从政治、文化、经济、社会四个变量分析中国这个复杂共同体,从新石器文化开始,结束于帝制皇朝退出历史。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的 “天下” 观,可以不被偏激的族群狂傲所挟持,迷失自己的方向。华夏这一多元复杂共同体,不能仅仅由国家、族群或文化,各单一角度讨论,却是看作三者的混合体。由于很早就凝聚了一个核心,才有不断转变与成长的依托:因能容纳,而成其大;因能调适,而成其久。这一共同体,经历了目前进行的全球化,应以其特性,融合各处人类,共同缔造人类共有的大同天下。一方面,维系 “中国” 这观念的真正力量,可能是经济。经过长期构建的市场交换网,使得各地的物资有无相通,也互相依赖。另一方面,中国固然长期被皇权统治,但是从秦汉以后,并没有明确的贵贱阶级之分。一般的老百姓,都是编户齐民;统治阶层中的文官,大致言之,都是凭其知识和能力进入精英阶层,这些精英并不能永远世袭。第三个因素,可能是因为中国的方言复杂,却有一个以视觉符号作为基础的文字系统。它可以超越语言的区隔,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工具,也作为超越时间的数据媒介,使得文化得以赓续。自从秦汉时代以来,中国基本上是编户齐民的社会,没有永久的阶级。征服王朝的主奴区别,改变了统治权力的性质,集权专制的皇权抹杀了儒家人本思想对皇权的约束,也淡化了社会 / 文化精英的影响力。明代夹在蒙古和满清之间,虽是汉人王朝,但其皇权的专制集权,却与那些征服皇朝的君权并无二致。因此,中国经历了四五个世纪的集权统治,相当程度地丧失了过去政治 / 社会 / 文化三环互相制衡的结构。黄帝经过激烈的战争,取得了这个地区的主导权,开始了一个所谓五帝的世代。后世中国人都自以为是黄帝的后人。然而,对于太昊、少昊、颛顼的记忆,晚到春秋时代,都还存留在河北、山东地方的集体记忆中。那一位与黄帝斗争最激烈的蚩尤,在传说中一直是个负面人物,可是在汉代山东地区的传说中,蚩尤还是一个 “兵主”— 也就是战神。从夏后氏比较笼统的霸权,经过商人同心圆布局的统治机制,最后到西周的封建网络,这三个阶段的发展促使 “中原” 成为中央政权的基地,而又以同心圆的方式扩散其势力于各处。整个中国是一个 “天下”, “天下” 没有边,也没有界线,只有向远处扩散而逐渐淡化的影响力。而且,这种影响力不一定是统治的权力,而是通过文化交融而构成的一个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地方文化。将各种地方文化吸纳入中原文化,使 “天下” 的文化多元而渐变,共存而不排他。这样一个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响力,终于形成了后世的 “中国”。为了争夺中原的霸权,这些地居四处边缘的竞争者,在竞争过程中都不断壮大自己。于是各国个别扩张、聚合的成果,整体而言扩大了中国。历史发展具体的结果则是:经过春秋战国的蜕变,华夏的中国收纳了许多边缘的他者;实质上,竟符合了前面所说的,将 “内诸夏” 演变成为没有边界的天下中国。春秋战国扰攘五六百年,在中国历史上常被当作乱世。吊诡之处在于,正是在这一个乱世里,中国却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扩张和融合,终于整合为秦汉大帝国的基础,也落实了诸夏中国的演变历程。秦始皇统一中国,二世以后刘汉代秦,先后两个大帝国的体制,奠定了 “中国” 与 “天下” 两个观念的内涵。许多中国的主流民族自称为 “汉族”,也就是从 “汉代” 这个名称延伸而来的。因此,这一时代的变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关键性的意义。相对言之,蒙元是征服者,以武力压制中国人,乃是弱肉强食难免的现象。朱明以驱逐胡人为口号,应以同胞对待中国百姓。可是,太祖杀伐立威,又将专制极权制度化,有明一代始终未曾改革。更可悲者,满清入主中原,沿袭明代制度,再加上征服王朝的武力镇压,于是中国人生活在专制极权的统治下长达六七个世纪之久。这一长时期的压迫,斲丧中国人的自由,扭曲中国人的人权,对中国民族性造成的伤害,至深至巨。在乾隆时代,进攻大、小金川,满清军队已不见重装备,全靠火枪作战。然而,乾隆认为满州武勇是以骑射为长,不应该数典忘祖,放下自己的传统。清早期的三代以后,中国没有再出现制造和修理火器的兵工厂。直到清末洋务运动时,才重新接上发展火器的传统。从乾隆以后,政府岁入之中,捐纳和摊派的比例逐步增加。在交通线拦路收捐,号为关税或者厘金,也因为缺少明确制度,收捐的站口随意增减,对商品运输和市场贸易造成极大的困扰。中国历来的皇朝都有皇室和政府财库分开的习惯,只有在满清时代,皇室可以任意支用政府的库存。黄仁宇先生曾经说过 “中国没有以数目字管理的观念”,这句话完全适用于满清的财政制度。满清时代,这一复杂共同体中的四项变量之间,没有建立一个互相制衡或者互相支持的平衡关系。这个共同体本身,除了走向衰败以外,期间也没有自我调节的修补功能。此时,也正是西方文明崛起、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张政策席卷全球之时。满清面临二千年来未有的变局,完全没有足以应付的力量。鸦片战争,乃至甲午兵败黄海,都不是一时的事故,乃是元、明、清以来五六百年的衰败,使得发展了一万多年的复杂共同体一旦崩解,几乎不能再收拾起来。“有的民族以自己的历史为耻,有的民族简直没有历史可言,有的民族则因为自己的历史核心空无一物而忧心”,哈罗德・伊萨克(Harold R. Issacs)在《族群》(Idols of the Tribe)一书中曾经如此说,接下来,他又说道,唯有犹太人可以建立认同,因为他们靠的 “只是历史,而且靠着历史才能得以存活至今”。可是,“华夏 / 中国” 的历史却不同,它不是缺乏历史,而是历史太多,它不是只有一个历史,而是拥有好多个彼此交错的历史,这个历史在给现在的历史学家出难题,使得历史学家一面为这个国族的历史经历太丰富而觉得难以处理,一面为这个现实国家的疆土太庞大而不知如何对历史加以论证。
- 查看全部29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