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是中国大学中罕见的直面生死的课程,是陆晓娅老师自2012年起在北师大开设的同名公共选修课的授课笔记实录。

内容简介

全书以“什么样的生活值得一过”为核心关切点,选取中外电影,搭建与“生死”相关重大议题的思考平台,跨越心理学、社会学、医学、人类学、伦理学、哲学、美学等多个学科,在观影、阅读和讨论的多重对话中,协助学生探索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建构自身的生命意识和生命价值观。

本书以纪实性的手法,逐一呈现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展现生动的课堂教学过程,在解析相关生死议题的同时,亦分享作者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法。

目录

  • 版权信息
  • 引言: 一场未知的教育探险
  • 起始课: 通过电影直视骄阳
  • 让生命在场
  • 直视骄阳
  • 感受生命的流逝
  • 电影叙事与电影教学
  • 死亡离我有多远?
  • 【附录】学生作业:死亡离我有多远
  • 死亡就在一念之间
  • 死亡离我有多远?咫尺
  • 二叔下葬的那一天
  • 乡间的死亡如此自然/
  • 死亡离我有多近
  • 教育课: 生命能否承受之重
  • 从“鸟山实践”到《小猪教室》
  • 生死课怎么选择了一部喜剧片、儿童片?
  • 一周生死事
  • 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
  • 危难关头,老师是否有责任保护学生?
  • 讨论也是需要学习的
  • 生命教育,有形还是无形?
  • 【附录】课后书写与对话
  • 我们如何才能真正理解其他生命
  • 一粒困惑的种子/
  • 家庭课:危机中的成长契机
  • 一个闹心的家庭与一辆破车
  • 死亡与生命的成长
  • 被死亡解构了loser/winner
  • 正常的发展,也会带来危机?
  • 【附录】课后书写与对话
  • 男人的革命之路
  • 他们正是我们的不同侧面
  • 坚持住,扛过去
  • 痛苦的日子才是最好的日子吗?
  • 自我课: 激情与绝望的对决
  • 春风化雨VS.死亡诗社
  • 我想知道谁和我一样
  • 团体诘问
  • 基丁老师想要做什么?
  • 不自由,毋宁死?
  • 你的诗是什么?
  • 【附录】课后书写与对话
  • 《死亡诗社》
  • 还有什么能激起我对生活的热情?
  • 父母的“支持”造就家庭的港湾/
  • 团体课: 归属与宰制的吊诡
  • 源自真实实验的虚构电影
  • 没有困惑的青春是多么荒凉啊
  • “浪潮”有没有积极的意义?
  • 对替代品的渴望
  • 青春是一个可怕的东西?
  • 健康的个体与健康的团体
  • 【附录】课后书写与对话
  • 我们真的向往自由吗?
  • 假如“浪潮”没有戛然而止
  • 作为教师的“快感”
  • 逆境课: 绝望中的希望之光
  • 被花房一分为二的故事
  • 残酷与美丽
  • 我们需要真实还是谎言?
  • 你的抗逆故事
  • 怎样才能心怀希望?
  • 美丽人生,还是活着?
  • 【附录】课后书写与对话
  • 致准父母们
  • 致亲爱的乔舒亚
  • 何谓美丽人生?
  • 保留童话般的心智
  • 希望之光,穿透黑夜的力量
  • 伦理课: 每个人的生死权利
  • 当“她”被制造出来之后
  • 假如我是……
  • 令人纠结的母爱
  • 选择、权利与公正
  • 让烧脑来得更猛烈些吧
  • 【附录】课后书写与对话
  • 杨眉教授关于“自杀”与“保密”的反馈
  • 这个世界是?
  • 谈家长的“专制”/
  • 医学课: 临终的选择与尊严
  • 面对死亡,何为Wit?
  • 黄洋·雅安·笑
  • 死亡·昨天·今天
  • 医学·医院·医生
  • 临终·陪伴·同在
  • 假如·假如·假如
  • 善终·优逝·预嘱
  • 【附录】课后书写与对话
  • 《心灵病房》观后感
  • 我有可能选择继续抢救
  • 秋叶的姿态
  • 心莲花开
  • 礼仪课: 葬俗的慰藉与联结
  • 让冰冷的死亡重新拥有生命的温度
  • 静谧与美丽
  • 人生之节与死亡仪式
  • 活生生的人生戏剧
  • 从葬礼到生命的庆典
  • 死亡与和解
  • 【附录】课后书写与对话
  • 《入殓师》触动我泪点的10个地方/
  • 徘徊于喜悦与悲伤之间
  • 我记忆中的农村葬礼
  • 葬礼上的血缘关系梳理
  • 哲学课: 死亡是最棒的发明
  • 在那晃动的珠帘背后
  • “他的生命就像一句废话”
  • 什么是死亡恐惧的解药?
  • 满足与生命的意义
  • 死亡为什么能带来成长?
  • 生命的波动影响
  • 【附录】课后书写与对话
  • 不要花时间去过别人的生活
  • 如何发现自己的“生之欲”?
  • 现实生活似乎有点变本加厉
  • 结束课: 困惑是思考的起点
  • 1523个生命,我是其中之一
  • 当我们拥有这么多的问题……/
  • 假如老舍先生看到……
  • 在死之前,我想……
  • 播种困惑……
  • 【附录】2015年学生期末小组作业综述和点评
  • 附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9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力被耗竭还能自救吗?

    读书读到年中,我知道下半年还会有很多的好书在等着我和它们相遇相知。但我想了想,还是忍不住提前喊出自己的年终总结:陆老师的这本《影像中的生死课》是今年读到的最触动我的一本书(没有之一)。我知道,这同时露了自己的浅薄和无知,还好见识和阅读一直都在路上,从未停歇。行为替我证明了这一点:陆老师的语言凝练而深刻,没有废话,能让我这个书虫同频共鸣到凌晨,而毫无困意。意犹未尽,一大早还要把爱人叫起来,大段大段的划线文字,情不自禁的大声读给她听。又多了一重文字共享的愉悦,我一直相信王小波说的:美丽的文字一定要大声读出来的。陆老师说,生死学不是一门学问,甚至也不是关于生与死的学问。我读完想完,觉着应该是反思生命过程的一场头脑风暴才对。其实,对死亡的恐惧不安其实是可以通过开放性、多样性的活法拿到解药的。要如何活才能不辜负这一场生命之旅?这是哲学家的研究课题,最终也会困扰着每一个人。解答的角度很多。此刻,抛出这样的问题,就像陆老师在课堂上引导发问一样,我也像是坐在下面认真听课的学生,要和这些优秀的同学们一起进入深度思考,也要认真完成作业。读到精准深刻的表达,总会有一种游离感。特别是学生的优秀作业展示。头顶不停盘旋两个拷问:他们怎么可以这么优秀?要如何做才能成为那个优秀的他们?自惭形秽,这些现场聆听陆老师课程的学生们,的确更加幸运,生命也更加精彩。如果生命是一种燃料,那么死亡就是在时刻提醒我们它的有限性。想到这,一不小心转身就会掉进另一个死胡同:生命的虚无,人生的无意义。确实是这样,自己也会不小心就走进去。躺平、享乐、佛系反而获得了某种精神上的优越感,价值观的正反面都被合理化了,突然都变得 “掷地有声” 了。但是这种反常识,其实很难再精神层面或者意义价值层面找到反驳,反正人生的结局都是一样的,又有什么意义呢。直到最近读萨特的存在主义,结合陆老师的这本深刻的生死学著作,好像摸到了走出死胡同的门槛了。这种思想碰撞共振的快感,确实是一种美好的体验。陆老师给我的解药就是三个字:生命力。如果生命作为一种单向度的流体是有限的、不可再生的。那么,生命这个载体所承接的 “生命力”,是可以被创造出来的,甚至是可以被延续的。接下来,问题就来了。生命力的来源在哪里?它又指向了哪里?思考的结果是:生命力的来源首先肯定不是实用性和功利性,看看满世界牛马的状态,再想想实用性所带来的满足感成就感的转瞬即逝,就很容易想透。生命力的来源肯定也不是本能欲望,仔细想想,身边欲壑难填的人,好像都死气沉沉的、油腻嘞很。而且,强烈的欲望很容易成为生命力的无形杀手,纵欲的人很快就奄奄一息了,不信你去看看《红楼梦》里的贾瑞。其实生命力的真正来源没有那么高不可攀,就是从小被问到的:兴趣、爱好、梦想。萨特也是用自己一生的思想贡献,来告诉我们:生命的存在,只有承载了我们每个人个性化的天赋、兴趣和梦想,生命才是有意义的,生命力才会不断被唤醒。我就在想,这样去获得生命力在今天看来,好像有点太奢侈了吧。确实是这样,就像好多学生说的 “我的生命力被教育给杀死了”,我们大多数人的生命力也都被 “现实” 给杀死了。当然,抱怨总解决不了问题,生命本身就是一场突围。我们在忙忙碌碌搭建自己现实生活的 “外屋” 的同时,还是要时刻关照自己的精神 “内屋”。还是要时不时的问问自己,这是我想要的吗?我这辈子的梦想是什么?保持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不至于被现实的琐碎压垮,才能对付这个残酷的世界。生命力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就是深度关系。就是学着看到任何事务关系背后的人,不是工具的人,也不是指标的人,更不是物化的人,而是独立的、主体性的、有复杂情感的人。最近在我女儿身上也发现了生命力再造的现象。当我不再过分干涉她的选择的时候、我不再把她当做攀比的工具的时候,当我不再用学习成绩去逼她成为标准化的人的时候,我看到了一个活力满满的生命体,更看到了一个有独立想法的有趣的灵魂。记得书里有个学生说:精神世界丰富充盈了,现实世界的富足自然而然的就成了副产品。今天女儿的散学典礼结束了,回家她差点忘了要告诉我,她语文得了第一。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思考死亡是一种强大的工具

      🌱 死亡教育,实际是中国所有人都欠缺的一课。最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死亡的禁忌文化,还有对死亡本身的恐惧,人们不愿意提及,更害怕谈论。于是这就造成了认知困局,越恐惧、逃避与否定、反而形成了负反馈放大效应,导致人们对死亡更恐惧、更害怕,更不知所措。结果就是因为无知,所以愚昧,有许多人在亲人溘然离世时,完全没有心理上的准备,甚至陷入了很强的负面消耗情绪,造成长时间的心理阴影。还有就是对死亡的害怕,表现出来便是对长生的执着,对留不住的亲人没有基本的临终关怀意识,为了延长没有任何希望的生命,和现代医学合谋,完全放弃了对生命质量的肯定,作为一个物化的医疗对象,在插满管子和各种辅助医疗器械上,让重病的亲人走完了没有尊严的历程,从来没考虑过被爱的那个人愿意不愿意被这样,爱变成了痛苦的伤害。🌱 关于死亡教育,安江在解读《温暖消逝》这本书时,讲了一个特别耐人寻味的小故事,可以说就是中国人对死亡传统教育的缩影,读完令人深思:多多是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姥姥生病去世了,妈妈安慰他说,别怕,姥姥只是睡着了。过了一段时间,多多养的宠物死了,妈妈还是随口一句话说,老鼠睡着了。这之后,多多开始拒绝睡觉,就是赶着他上了床也不肯闭上眼睛,问他原因又不肯说。最后,妈妈只好带着多多去医院咨询,多多这才说,他不敢睡觉,害怕像姥姥和宠物鼠一样永远也醒不过来。家长认为,孩子还小,让他们太早知道死亡的真相,有些残忍;可死亡不可能与孩子绝缘,当大人提供的解释与他们的发现不对称时,激发出只可能是更多茫然、胡思乱想和自洽不了的情感。每个人都有一死,这是我们所有人都逃不过的课题,如果我们直面它,了解它,反而能撕下它恐怖与神秘的面纱,从而勇敢接受它的来临,学会正确处理人生与死亡的关系,这才算最终和死亡实现了和解。🌱 相比我国的 “贵生恶死”,我觉得西方死亡文化值得我们借鉴。在西方观念中,因为基督宗教深植在他们心里,认为现世只不过是有了原罪的人类赎罪的旅程,人的灵魂最终归属在天国,生死这道坎不意味着不确定性,只是人生意义的阶段性结算,在这种认知下,反而对死亡看得坦然许多。所以,死亡在西方人眼里并不是需要回避的话题,而是可以公开探讨,甚至还产生了许多关于死亡的哲学流派,如果细细品读,是既严肃又深刻。现代死亡教育学最早起源于美国,是 1963 年明尼苏达大学第一次设制了这门课程,而我国接受死亡教育起源于 1988-1990 年,比国际上关于死亡教育晚了 30 年。正是在陆晓娅老师这些知识分子的努力下,死亡教育也走进了我们中国文化,虽然陌生,但总算打开了一扇窗。🌱 我喜欢陆老师这种苏格拉底诘问式的教学方式,一起提出问题,一起解构并回答问题,以开放的问题开局,最后也以开放的回答终局…… 死亡教育没有刻板的理念,也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播种了困惑,就是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思考死亡是一种强大的工具,向死而生,才让我们更理解如何活着 —— 我们的生命意义在哪?死亡的价值何在?以及通过死亡,触碰人类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去” 这个终极存在。🌱 在酷热的初夏,我挑战了冷冰冰的死亡,我想百年后的我,会感谢今天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特别推荐,我是听了得到听书后,转到这里阅读原书的。在六一读书社的六月书单推荐上,我推荐了这本书。果然不负众望,很多书友支持了这个推荐,也就让这本书成了我们的共读书目。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多生与死的思考和讨论,更带来了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探讨。这本书的打开方式,不应该是仅仅读完全书。更应该同时观看推荐的影片,就算没时间看完整部影片,至少要看完十十来分钟的快剪片段。切记切记。😂

          转发
          1
        • 查看全部32条书评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