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 用户推荐指数
经济
类型
8.5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395千字
字数
No.63
经济学
2022-09-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全景式剖析二战后日本经济的兴衰史。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细致、全面地介绍了日本经济从二战后至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发展与转型历程,特别是通过高速增长实现起飞和赶超,应对经济崛起之后的贸易冲突、增速下降和人口老龄化,泡沫经济的产生、破灭与“失去的20年”,以及之后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这有助于了解日本从贫困走向富裕的整个发展历程,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
严谨的学术训练和丰富的政策经验,使本书两位作者对日本经济的历史经验、主要特征、运行机制、面临的挑战与政策应对有着深刻的认识。本书是对日本经济发展历程全景式的描述和解释,适合对日本经济感兴趣的普通读者和专业人士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CIDEG文库”总序
- 中文版序
- 前言
- 致谢
- 第1章 日本经济概论
- 第2章 日本经济史
- 2.1 引言
- 2.2 德川(江户)时代:1603—1868年
- 2.3 德川时代日本的货币
- 2.4 外国压力与德川幕府的倒台
- 2.5 明治维新
- 2.6 日本明治时期的经济发展与增长
- 2.6.1 经济发展
- 2.6.2 德川时代的遗产
- 2.6.3 明治政府在转型时期的政策
- 2.6.4日本明治时期的工业发展
- 2.7 日本明治时期的货币、物价和汇率
- 2.8 帝国主义与日本
- 2.9 战时经济
- 2.10 产业结构转型
- 2.11 国际贸易
- 2.12 日本作为经济发展的范例
- 2.13 小结
- 附录2A 大米期货市场
- 附录2B 数据指南
- 第3章 经济增长
- 3.1 引言
- 3.2 战后恢复:1945—1950年
- 3.2.1 由占领军实施的经济改革
- 3.2.2 反垄断措施
- 3.2.3 土地改革
- 3.2.4 劳工改革
- 3.2.5 教育体系
- 3.2.6 政治制度
- 3.2.7 冷战初期
- 3.3 战后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
- 3.3.1 战后初期的计划经济
- 3.3.2 道奇计划
- 3.3.3 金融复兴
- 3.3.4 经济快速增长的基础
- 3.4 经济快速增长:1950—1973年
- 3.4.1 收入倍增计划
- 3.4.2 经济增长的需求侧分析:原因
- 3.4.3 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分析:增长核算
- 3.4.4 内生增长模型
- 3.5 增长放缓:1973—1987年
- 3.6 信息技术与经济增长
- 3.7 安倍经济学
- 3.8 小结
- 附录3A 数据指南
- 战后数据的来源
- 资料的使用
- 第4章 经济周期、繁荣与萧条
- 4.1 引言
- 4.2 确定经济周期的具体时间
- 4.2.1 定义
- 4.2.2日本经济周期波动的时间
- 4.3 经济周期与增长
- 4.3.1 增长与周期
- 4.3.2 短观调查
- 4.3.3 失业率与工业生产
- 4.4 理解经济周期
- 4.4.1 两个思想流派
- 4.4.2 政治经济周期
- 4.5 日本的经济周期
- 4.5.1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 4.5.2 1973—1974年的经济下滑
- 4.5.3 中速增长时期
- 4.5.4 泡沫与“失去的20年”:1987—2012年
- 4.5.5 “失去的20年”
- 4.6 需求不足还是结构问题?
- 4.7 小结
- 附录4A 一个简单的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模型:
- 回顾
- 附录4B 经济周期理论
- 凯恩斯主义者
- 货币主义者
-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 第5章 金融市场与监管
- 5.1 引言
- 5.2 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日本金融体系
- 5.3 主银行制
- 5.4 金融自由化:20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后期
- 5.5 不良贷款与银行业危机(20世纪90年代)
- 5.5.1 住专
- 5.5.2 银行资不抵债
- 5.5.3 “常青”延期和监管克制
- 5.5.4 存款保险
- 5.5.5 大爆炸改革
- 5.5.6 1997年的银行业危机
- 5.6 2002—2003年的竹中改革
- 5.7 日本新的金融体系
- 5.7.1 全球金融危机
- 5.7.2 处置机制
- 5.7.3 《巴塞尔协议》(I、II、III)与日本
- 5.8 未来展望
- 第6章 货币政策
- 6.1 引言
- 6.1.1日本是货币政策的实验室
- 6.1.2 理论
- 6.1.3 以基础货币控制货币供给
- 6.1.4 货币政策与传导途径
- 6.1.5 通胀偏差
- 6.2 1950—1971年的货币政策
- 6.2.1 布雷顿森林体系
- 6.2.2 金融市场的不均衡
- 6.3 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大通胀
- 6.3.1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
- 6.3.2 政策失误导致大通胀
- 6.3.3 货币政策失误的政治经济学
- 6.3.4 1979年的迅速紧缩
- 6.4 日本的大缓和时期:1975—1985年
- 6.5 泡沫及其破裂:1985—1998年
- 6.5.1 泡沫
- 6.5.2 泡沫破裂
- 6.6 1998年的新《日本银行法》
- 6.7 1998—2012年通缩的挑战
- 6.7.1 通缩
- 6.7.2 1998—2000年的零利率政策
- 6.7.3 2001—2006年的量化宽松
- 6.7.4 2006年退出量化宽松
- 6.7.5 2008—2013年全球非常规货币政策
- 6.8 有关通胀目标制的争论
- 6.9 安倍经济学:第一支箭
- 6.10 小结
- 附录6A 数据指南
- 附录6B CPI的向下偏差
- 第7章 公共财政
- 7.1 引言
- 7.2 基本事实
- 7.2.1 收入、支出、赤字和债务
- 7.2.2 制度
- 7.3 税制结构
- 7.3.1 税收收入
- 7.3.2个人所得税
- 7.3.3 消费税
- 7.3.4 企业所得税
- 7.3.5 遗产税
- 7.4 政府支出
- 7.5 1975—1990年政府赤字的上涨与回落
- 7.6 预算赤字的回归
- 7.7 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
- 7.8 财政政策作为维持宏观经济稳定的工具
- 7.9 李嘉图中性与非凯恩斯效应
- 7.9.1 政府赤字的影响
- 7.9.2 方法和证据
- 7.10 财政投融资计划和邮政储蓄
- 7.11 地方公共财政和分权
- 7.12 关于消费税的争论
- 7.13 小结
- 附录7A 数据指南
- 附录7B 可持续性的计算
- 第8章 储蓄、人口和社会保障
- 8.1 引言
- 8.2 日本的储蓄率
- 8.3 储蓄和消费的生命周期模型
- 8.4 日本的人口转型
- 8.4.1 人口金字塔
- 8.4.2日本的人口和劳动力
- 8.5 为什么日本的储蓄率曾经这么高?
- 8.5.1 高增长和老年人口的低比重
- 8.5.2 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 8.5.3 高昂的住房成本
- 8.5.4 遗产的赠予
- 8.6 人口变化的国别比较
- 8.7 日本的养老金体系
- 附录8A 数据指南
- 家庭收支调查(FIES)
- 全国家庭收支调查(NSFIE)
- 全民健康和福利生活状况综合调查
- 附录8B 储蓄与投资相等
- 附录8C 世代交叠模型
- 人口不变,收入不变
- 人口增加
- 人均收入的增长
- 人口增长时的现收现付制社会保障体系
- 人口减少时的现收现付制养老金体系
- 第9章 产业结构
- 9.1 引言
- 9.2 从财阀到经连会:战后的转型
- 9.3 企业集团: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
- 9.3.1 六大巨头
- 9.3.2 其他企业集团与主银行制
- 9.3.3 综合商社的作用
- 9.3.4 财阀与战后企业集团的比较
- 9.3.5日本交叉持股的历史
- 9.4 横向经连会的经济影响
- 9.5 纵向经连会的经济影响
- 9.5.1 生产型经连会
- 9.5.2 分销型经连会
- 9.6 20世纪90年代横向经连会中的银行合并与转型
- 9.7 产业政策
- 9.8 日本的产业政策成效如何?
- 9.8.1 产业政策工具
- 9.8.2 汽车行业的例子
- 9.8.3 产业政策评估
- 9.8.4 产业政策为何未能打造出日本的“硅谷”
- 9.8.5 美国关于产业政策的争论
- 9.9 反垄断法和竞争政策的演变
- 附录9A 数据指南
- 第10章 劳动力市场
- 10.1 引言
- 10.2 基本统计指标
- 10.3 日本传统劳动力市场的典型化事实
- 10.3.1 七个特点
- 10.3.2 终身雇佣制
- 10.3.3年功序列制
- 10.3.4 企业工会
- 10.3.5 职业培训和蓝领工人白领化
- 10.3.6 奖金和共享经济
- 10.3.7 春斗
- 10.4 变化中的劳工惯例
- 10.5 青年失业
- 10.6 日本工人的工作时长
- 10.7 女性经济学
- 10.8 小结
- 附录10A 失业的概念与理论
- 一般定义
- 劳动力市场理论
- 附录10B 数据指南
- 《劳动力调查》(http://www.stat.go.jp/english/data/roudou/)
- 《月度劳动力调查》(https://www.mhlw.go.jp/english/database/db-l/monthly-labour.html)
- 《工资结构基本调查》(https://www.mhlw.go.jp/english/database/db-l/wage-structure.html)
- 《就业状况调查》(https://www.stat.go.jp/english/data/shugyou/index.html)
- 第11章 国际贸易
- 11.1 引言
- 11.2 国际收支的定义
- 11.3 国际收支基本状况
- 11.4 比较优势和贸易模式
- 11.5 贸易政治
- 11.6 垄断竞争与产业内贸易
- 11.7 引力方程
- 11.8 分散化
- 11.9 世界贸易组织和自由贸易协定
- 11.10 小结
- 附录11A 贸易收益
- 第12章 国际金融
- 12.1 引言
- 12.1.1 国际收支
- 12.1.2 布雷顿森林体系
- 12.1.3 浮动汇率制度
- 12.2 汇率
- 12.2.1 名义汇率
- 12.2.2 实际汇率和购买力平价
- 12.2.3 有效汇率
- 12.2.4 汇率变化与微观结构
- 12.3 资本流动和资本管制
- 12.3.1 金融账户
- 12.3.2 资本管制和自由化
- 12.3.3 抛补利率平价
- 12.3.4 无抛补利率平价和利差交易
- 12.4 干预
- 12.4.1 什么是干预?
- 12.4.2日本的干预
- 12.5 汇率和宏观基本面
- 12.5.1 20世纪80年代前期的失调
- 12.5.2日元/美元工作组和金融自由化
- 12.5.3 《广场协议》
- 12.5.4 《卢浮宫协议》和目标区实验
- 12.5.5 非冲销式干预
- 12.5.6 全球经济失衡
- 12.6 日元的国际化
- 12.6.1 过度特权
- 12.6.2 计价货币
- 12.6.3 国际清算银行的三年期调查
- 12.6.4 外汇储备货币的构成
- 12.7 小结
- 第13章 美日经济冲突
- 13.1 引言
- 13.2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美日贸易冲突
- 13.3 全面贸易对话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
- 13.3.1 美国对美日贸易的不满情绪增加
- 13.3.2 汽车产业的自愿出口限制
- 13.3.3 冲突升级
- 13.3.4 半导体协议
- 13.3.5 以市场为导向的特定部门谈判:1985—1996年
- 13.3.6 《综合贸易法案》和“特别301条款”
- 13.3.7 1989—1990年结构性障碍倡议
- 13.3.8 经连会与贸易
- 13.4 20世纪90年代管理贸易的要求及回绝
- 13.4.1 美国和日本的不同态度
- 13.4.2 美日开启框架谈判
- 13.4.3 细川—克林顿摊牌
- 13.4.4 自民党和社会党的联合政府
- 13.4.5 最终对决:汽车整车和零部件
- 13.4.6 柯达对富士
- 13.5 不再痛击日本
- 13.6 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特朗普政府以及向双边谈判的回归
- 13.7 小结
- 第14章 失去的20年
- 14.1 四个阶段
- 14.2 泡沫
- 14.3 第一阶段
- 14.3.1 泡沫破灭
- 14.3.2 应对1993年衰退的维持价格行动和其他刺激政策
- 14.3.3 金融动荡
- 14.4 第二阶段
- 14.4.1 1997—1998年的银行业危机
- 14.4.2 1997年提高消费税
- 14.4.3 僵尸企业问题
- 14.4.4 零利率政策和量化宽松
- 14.5 第三阶段
- 14.5.1 小泉的改革
- 14.5.2 退出量化宽松政策
- 14.6 第四阶段
- 14.6.1 雷曼兄弟破产
- 14.6.2 对日本的溢出效应
- 14.6.3 货币政策的反应与汇率
- 14.6.4 政治混乱
- 14.6.5 供给方面
- 14.6.6日本模式与生产率
- 14.6.7 环境保护
- 14.7 安倍经济学与“失去的20年”的终结
- 参考文献
- 译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