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汇聚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和反思,作者致力于普及精神分析的理论和知识。可供父母、青年读者、专业人士等阅读。

内容简介

本书汇集了作者多年的心理咨询经验,以生动平实的语言和丰富的案例,细致入微地剖析了各种心理问题的成因,深入浅出地揭示了亲子关系和婚姻问题的症结,深刻地阐述了原生家庭对每个人一生的影响,帮助读者一步步追根溯源,从个人成长经历中照见真正的自己。

同时,本书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导向,在对无数案例深刻反思的基础上,系统性地提出健康人格的养育理念,对家庭育儿、个人成长以及自我疗愈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书还从心理创伤的形成机理和传承原理出发,为心理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指出了具体而清晰的方向。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引言一 “种娃”方程式
  • 引言二 原生家庭之伤
  • 第1章 人格总论
  • 第1节 人格是什么
  • 1 人格是智力的底层逻辑
  • 2 人格代表你曾经走过的路、见过的人
  • 第2节 人格观察
  • 1 情绪情感观察
  • 2 行为观察
  • 3 观点信念
  • 4 躯体化
  • 5 人际关系
  • 第3节 人格养成模型
  • 1 人格养成模型的构成
  • 2 人格养成模型的意义
  • 3 人格养成模型的运用
  • 第2章 自体发育
  • 第1节 胎儿的心理特点
  • 1 胎儿的感知
  • 2 胎儿的记忆
  • 3 出生创伤
  • 第2节 婴儿的心理发育(0~3岁)
  • 1 婴儿的感觉
  • 2 婴儿获取信息的效应:镜像效应、海绵效应
  • 3 婴儿的认知方式:投射
  • 4 婴儿的记忆方式:人格水池、人格树轮
  • 5 婴儿的需要:安全需要、关系需要、自恋需要
  • 6 对婴儿共情的意义
  • 7 无条件的爱和有条件的爱
  • 第3节 儿童的心理发育(3~12岁)
  • 1 儿童感知觉的发展
  • 2 儿童心智化
  • 3 儿童需求的发展和延伸
  • 4 儿童自恋的发展:从“可爱”到“有用”
  • 5 儿童人际关系的发展:从二元到三元再到多元
  • 6 儿童公平、自主及规则体系的建立
  • 第4节 青春期的心理发展(12~18岁)
  • 1 青春期心理发展的任务
  • 2 青春期“反叛”的意义
  • 3 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原因
  • 4 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应对
  • 第5节 人格评估
  • 1 心智化
  • 2 社会化
  • 第3章 客体养育
  • 第1节 父母
  • 1 父母的水池和容器功能
  • 2 内在父母脚本
  • 3 母亲和父亲的功能
  • 4 父母的成长责任
  • 第2节 同伴
  • 1 补偿父母功能的不足
  • 2 疗愈心理创伤
  • 3 社会化的引领力
  • 第3节 教师
  • 1 师生关系的意义
  • 2 教师与学生成绩
  • 3 教师的成长责任
  • 第4节 祖父母及其他人
  • 1 祖父母的影响
  • 2 其他人的意义
  • 第4章 母婴观察
  • 第1节 分离个体化
  • 1 第一阶段:孤独期(0~1个月)
  • 2 第二阶段:共生期(1~6个月)
  • 3 第三阶段:分离个体化(6个月~3岁)
  • 4 “情感客体恒定感”的意义
  • 第2节 足够好的妈妈
  • 1 绝对依赖期(6个月内)
  • 2 相对依赖期(6个月~2岁)
  • 3 朝向独立(2岁以后)
  • 4 “真实自体”与“虚假自体”
  • 5 足够好的妈妈
  • 第3节 依恋类型
  • 1 依恋关系的建立
  • 2 依恋类型
  • 3 依恋关系的延伸
  • 4 依恋类型与心理自愈能力
  • 5 依恋类型与孤独能力
  • 6 依恋对人一生的意义
  • 第4节 发展心位
  • 1 发展心位的概念
  • 2 发展心位的移动
  • 3 发展心位的社会文化意义
  • 第5章 心理创伤
  • 第1节 心理创伤的引发
  • 1 家庭氛围
  • 2 家庭秘密
  • 3 替代性创伤
  • 4 其他引发心理创伤的事件
  • 第2节 心理创伤的分类
  • 1 Ⅰ型创伤和Ⅱ型创伤
  • 2 家庭创伤和社会性创伤
  • 第3节 心理创伤的代际传承
  • 1 跨越时空的阴霾
  • 2 超越祖先的桎梏
  • 第4节 心理创伤的预防及治疗
  • 1 创造孩子的“美丽人生”
  • 2 从家庭中学习,从创伤中感悟
  • 3 结束语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格是如何养成的呢?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627 本《人格养成》首先,养娃有几个关键期:0~3 岁,3~12 岁,12~18 岁。每个时期的权重不一样,0~3 岁最为重要,大概占到了 100 分中的 80 分,3~18 岁占 20 分。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年后心理健康的水平,主要取决于三岁前的养育水平。这和中国那句老话 “三岁看老” 是同一个道理。心理健康的水平,可按分值分为由低到高四个大的等级:自闭症级别、精神分裂症级别、人格障碍级别、神经症级别。神经症就是正常人级别,正常人也会偶尔发烧、感冒、拉肚子什么的。而阶段性的抑郁、焦虑就是心理层面的感冒、发烧。三岁以后的孩子如果有父亲的陪伴引领,既得到适时的情感支持,又得到恰当的自由空间,青春期就可以顺利圆满地度过。青春期孩子的叛逆是父母们最头疼的问题,但是在人的一生中,青春期是孩子完成与父母分离的最后阶段:除了在身体上快速发育、成人化,在心理层面发展出反思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同时对父母和自我开始重新审视和评估。从人格健康的角度看,十八岁之前,越快乐越健康;十八岁以后,越苦难越强壮。如果一个人在十八岁之前,在原生家庭获得的人格养育是较完善的,这将是他一辈子取之不尽的财富,即使在以后遭遇重大人生挫折,他也可以很快从打击中走出来。我们生活中某些愈挫愈勇的人生榜样,就是这类幸运儿。所以对他们与其说赞美,不如说羡慕,这不是想学就学得了的。从孩子出生起,父母在抚养过程中与孩子的互动所形成的人际关系模式,被内化成孩子的人格,我们一般通俗地称之为性格。成年后,每个人都带着早年的关系模式与其他人打交道。如果我们认真地剖析每个人的 “黑匣子”,一定可以找到他现在的行为和性格与早年经历的因果关联。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原生家庭的成长经历对人的一生有决定性的影响,借用捷克作家昆德拉的名言来表达就是:“我们注定是扎根于前半生的,即使后半生充满了强烈的和令人感动的经历。”“过去决定一生” 听起来让人感到很无力,但是,也只有了解过去,才能更好地理解现在,从而有希望创造一个不一样的未来。人格是什么呢?也可以把它看成一种能力,看成一个人为人处世的能力,人格水平决定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当我们试图描述或介绍一个人时,通常从他的情绪情感、行为风格、思维习惯、与人打交道的方式等方面进行勾勒,仿佛为这人画了一幅人格画像。这实际上就是在对一个人的人格进行评价。人格是智力的底层逻辑,这个结论的生物学证据是:智力和人格分别由神经系统的不同部位决定,智力的功能部位在大脑皮层,人格的功能部位则在大脑的深层边缘系统、前额皮质等处。从胚胎发育的顺序来看,承载人格基础的大脑的功能部位,比智力的功能部位发育更早。也就是说,人格发育先于智力发育,所以,在生理结构层面,人格处在智力的底层。一个人的人格问题,主要表现为他与人交往时的困境 —— 偏执的认知,不合时宜的情绪,以及过激的行为,所以心理问题的本质就是人际关系障碍。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永远要在良好的关系的平台上才能展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关于创伤的讨论是我读这本书的最大收获。审析自我,发现自己一下想法、做法的源头;观察晚辈,探寻问题的缘由。仔细追寻,一切似乎都有了答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什么时候能出2、3部曲

        阅读了这本书,对人的性格有了进一步了解,自己也解惑了许多,更需要有解决精神抑郁的具体方法。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6条书评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11月成立于历史文化名城桂林,主要出版教育、学术人文、珍稀文献等图书,业务范围涉及图书、期刊、电子音像及数字出版,文化产品的设计制作、印制、销售,以及教育培训、会展、咨询、地产、旅游、艺术品交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