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政治哲学脉络中寻找古代中国王朝的统治逻辑。

内容简介

本书从西汉讲起,叙述大一统时代到来之后的思想流变。通过讲解哲学发展的来龙去脉,让读者清晰地看到中国哲学如何演化、为什么这么演化,理解政治与哲学互动的奥秘。

中央王朝的政治哲学可以被视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作者在本书中将其分为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反叛”、佛学的诞生,直到隋唐的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等。

全书分五部二十章,知识密集,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科学等,参考的史料著作逾百部。作者以讲故事的方式,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理论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现出来,轻松愉快,且引人深思。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两千年往复的学术之殇
  • 大一统哲学问题的产生
  • 庸俗化、反叛和回归
  • 第一部 集权洗脑术:政教合一体系的建立(公元前202—公元200年)
  • 第一章 汉初的皇权危机
  • 一场荒唐的演出
  • 失控的王朝
  • 王朝的根本哲学问题
  • 初步神化方案
  • 第二章 皇帝神化运动
  • 熬过秦火的儒家
  • 从孔丘变公羊
  • 儒教的诞生
  • 文化集权的第一次高峰
  • 第三章 汉朝圈养的知识圈
  • 博士、太学和门阀
  • 政治化的儒教
  • 谶纬的世界
  • 第四章 谁是真经
  • 论道石渠阁
  • 发现古文经
  • 打不破的围城
  • 复古,复古
  • 伪造大比拼
  • 第五章 文人打架与皇帝和泥
  • 光武帝时期大辩论
  • 白虎观大和泥
  • 一个哲学异类的生存方式
  • 反对谶纬的机械论者
  • 合并时,已临近死亡
  • 第二部 哲学嬉皮士:以自然的名义反叛教权(公元166—316年)
  • 第六章 乱世文人抱脚难
  • 夹缝中的文人结派
  • 儒教理想的终结
  • 经学葬处,玄学萌发
  • 第七章 一切都是“无”
  • 何谓玄学
  • 阴阳、五行与才性
  • 嬉皮士的“贵无论”
  • 第八章 放诞俗世做酒仙
  • 非汤武而薄周孔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分道扬镳的贤人们
  • 玄学思辨的精华
  • 第九章 被收编的嬉皮士
  • 回归正统,死于正统
  • 独化:最后的调和派
  • 倒向享乐主义
  • 第三部 当皇权遭到拒绝:三教的竞争与妥协(公元317—960年)
  • 第十章 长不大的道教,思辨的佛教
  • 作为宗教的“道”
  • 儒道从来是合流
  • 浮屠真义
  • 普度众生的大篷车
  • 西域舶来,落户中原
  • 第十一章 南朝:政治资源争夺战
  • 不拜皇帝的僧人
  • 华夷之辨与中国特殊论
  •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梁武帝:垮于佛教
  • 第十二章 北朝:入笼之鸟
  • 灭佛与兴佛
  • 老子佛陀的迷雾
  • 佛道大斗嘴
  • 不屈的僧人
  • 第十三章 隋唐五代:从现代边缘坠落
  • 作为空壳的儒教
  • 北传佛教的兴盛
  • 向老子认亲的王朝
  • 唐朝思想的现代萌芽
  • 回归孔夫子
  • 皇帝缺钱找佛祖
  • 第四部 叛逆的害人者:重建神权政治(公元960—1506年)
  • 第十四章 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
  • 温和的改革,未了的结局
  • 王安石向左,司马光向右
  • 受排挤的苏轼
  • 实用主义的终结和余韵
  • 从出版业看政府控制
  • 第十五章 存天理,灭人欲
  • 卫道士的到来
  • 北宋的道学谱系
  • 互相吹捧的“道统兄弟”
  • 最后的“先知”
  • 第十六章 从道学到大一统
  • 辽金:选择前朝课本
  • 元朝画瓢
  • 明朝考试体系如何固化道学
  • 第十七章 蒙古大汗的宫廷圈奴
  • 法兰西人记录的大辩论
  • 第一次佛、道大辩论
  • 被剃头的道士
  • 第五部 世俗哲学兴起:洗脑术的没落(公元1368—1911年)
  • 第十八章 用“心”反叛束缚
  • 鹅湖寺风波
  • 陈白沙:变奏之始
  • 王阳明:无奈的思想反叛
  • 第十九章 从心学到犬儒
  • 赤手搏龙蛇
  • 游侠之死
  • 以死卫童心
  • 朋党重现
  • 庸俗化的心学
  • 第二十章 神学散去,实学到来
  • 王夫之:从务虚到务实
  • 黄宗羲:政治学曙光
  • 顾炎武:提倡实学精神
  • 阎若璩:伪经的发现
  • 戴震:大一统理论消亡
  • 附录 中国中央王朝哲学简单年谱
  • 神学谶纬期
  • 玄学自然期
  • 三教开放期
  • 经世实用期
  • 道学封闭期
  • 实学兴起期
  • 后记
  • 再版后记
  • 本书的创作过程
  • 苍山猴子的诞生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4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本书梳理了二千年来中华帝国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书名叫哲学,可作者不是哲学家,说的也不是哲学,关于中国思想史目前争论很多,作者认为儒释道一路发展到鸦片战争 1840 年中华文明迎接西方哲学并全面转型,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摒弃旧国学,转向西方哲学自然科学体系。但也有中国哲学学者反向从中华古老文明中汲取营养,比如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和推崇,不断消化和融合西方哲学理论,走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哲学作为人生观的基础,自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和,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最近再看本书就觉得作者还是拘泥于制度论,钱穆说:「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钞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而且制度是死的,人事是活的,死的制度绝不能完全配合上活的人事。就历史经验论,任何一制度,绝不能有利而无弊。任何一制度,亦绝不能历久而不变。」读史应该看到中华文明的先进性,最先摆脱了宗教束缚和奴隶制度,既然佛教能到中国完成本土化转型,近代马哲也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融入中华文明。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哲学密码》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以一种独特而深入的视角,揭示了古代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以下是我阅读后的几点感受:首先,这本书在学术性和趣味性之间找到了很好的平衡。传统上,哲学类书籍往往给人以晦涩难懂之感,但《哲学密码》却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历史案例,使得复杂的哲学思想变得易于理解。作者不仅详细梳理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思想,还巧妙地将这些思想与现实社会现象相联系,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深刻的思考和启发。其次,本书对古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从西汉时期的大一统思想,到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兴起,再到唐宋时期的理学、心学等,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这种历史性的梳理,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哲学,也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在阅读过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深入剖析所吸引。儒家思想强调礼制和仁爱,为古代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道教则追求长生不老和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思想中蕴含着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而佛教的传入,则为古代中国带来了新的哲学视角,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这三家思想在相互交融和碰撞中,共同塑造了古代中国独特的哲学体系。此外,书中还提到了谶纬学、经学等在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的重要地位。这些看似神秘莫测的学说,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的政治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为皇权提供了合法性的依据,也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通过对这些学说的深入剖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传统。总的来说,《哲学密码》是一本值得一读的好书。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古代中国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和思想精华,也为我们反思现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镜鉴。我相信,每一个对哲学和历史感兴趣的读者,都能从这本书中获得丰富的启示和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儒释道法还有魏晋时期的玄学和东汉时候神学谶纬 交替螺旋的构成了中国的哲学史,他们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和相互影响。我始终觉得一个民族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还有民族的潜意识都是受到哲学深度影响的。哲学是一个民族的底色,也是区分各个民族不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的最主要方式之一。多读读这本书,了解我们自己这个民族,也多了解了解自己本身。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7条书评

        出版方

        读客文化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6年。创立以来,读客文化是中国书业品牌影响力领先、营销模式领先、生产方式领先的专业出版机构。连续推出《藏地密码》《岛上书店》《大江大河》《丝绸之路》《银河帝国》《巨人的陨落》《漫长的告别》《局外人》《无声告白》《半小时漫画系列》等超级畅销书。